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何居的意思、何居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何居的解釋

何故。居,助詞。《禮記·檀弓上》:“何居?我未之前聞也。” 鄭玄 注:“居讀為 姬 姓之姬, 齊 魯 之間語助也。” 隋 王通 《中說·事君》:“子遊 河間 之渚, 河上丈人 曰:‘心若醉六經,目若營四海,何居乎,斯人也。’” 清 龔自珍 《邵子顯校刊婁東雜著序》:“若 徽州 ,若吾 浙西 三府,若 揚州 ,若 常州 ,愛其鄉先輩,而樂以其言餉天下者,豈乏其人,何居乎不效 子顯 之所為?”

猶何在,在哪兒。 漢 王充 《論衡·自然》:“如天瑞為故,自然焉在?無為何居?” 明 劉若愚 《酌中志·内臣佩服紀略》:“争相誇尚,以豔麗為美。然於忌辰之義何居?於臣子之心何安乎?” 清 李漁 《閑情偶寄·詞曲》:“ 施耐菴 之《水滸》, 王實甫 之《西廂》,世人盡作戲文小説看, 金聖嘆 特标其名曰‘五才子書’‘六才子書’者,其意何居?”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何居"是古代漢語中的文言虛詞組合,主要用于疑問句中表達強烈的質疑或不解,相當于現代漢語的"為什麼""何故"。其釋義及用法分析如下:


一、核心釋義

  1. 字義分解

    • 何:疑問代詞,表"什麼""為什麼"。
    • 居:語氣助詞,無實義,用于句末加強疑問語氣(一說為"其"的假借字)。

      組合義:強調對原因或動機的質問,含詫異或責備意味。

  2. 語法功能

    • 作狀語或獨立成句,後常接疑問内容(如"何居乎?")。
    • 例:《禮記·檀弓上》:"何居?我未之前聞也。"(鄭玄注:"居,語助也。")

二、權威典籍例證

  1. 《禮記·檀弓上》

    "何居?我未之前聞也。"

    語境:孔子對弟子表達對某些禮制失傳的困惑,體現"何居"的質疑語氣。

  2. 《莊子·齊物論》

    "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語境:南郭子綦感歎身心寂然狀态,用"何居"引出深層哲思。


三、古代訓诂學解釋

  1. 王引之《經傳釋詞》(中華書局1985年版,頁89)

    明确指出"居"為語助詞:"居,詞也。何居,何故也。"

  2. 楊樹達《詞诠》(商務印書館2004年版,頁156)

    歸類"居"為"語末助詞",舉例"何居"表反诘語氣。


四、現代詞典釋義

  1. 《古代漢語虛詞詞典》(商務印書館1999年版)

    定義:"何居,用于疑問句,表原因詢問,含驚訝或責備義。"

  2.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年版,第1卷頁1023)

    釋為:"為何,何故。多用于質問。"


五、語義演變與文化内涵


主要參考文獻:

  1. 王引之《經傳釋詞》,中華書局,1985.
  2. 楊樹達《詞诠》,商務印書館,2004.
  3. 《古代漢語虛詞詞典》,商務印書館,1999.
  4.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
  5. 《禮記正義》(十三經注疏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網絡擴展解釋

“何居”是古代漢語中的疑問短語,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

一、基本釋義

  1. 何故(詢問原因)

    • 表示“為什麼”“什麼原因”,其中“居”為語助詞,無實義。
    • 例證:
      • 《禮記·檀弓上》:“何居?我未之前聞也。”
      • 《莊子·齊物論》:“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 清代龔自珍《邵子顯校刊婁東雜著序》:“何居乎不效子顯之所為?”
  2. 何在(詢問地點或存在)

    • 表示“在哪裡”“處于何處”。
    • 例證:
      • 漢代王充《論衡·自然》:“如天瑞為故,自然焉在?無為何居?”
      • 明代劉若愚《酌中志》:“然於忌辰之義何居?”

二、用法特點

三、現代應用

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多見于古籍研究或文學引用。如需使用,建議标注出處并解釋語境。

别人正在浏覽...

本教别眼筆海不同流俗柴筚單幹殚力颠倒乾坤雕蟲薄技奉敬阜實甘言美語功緻寡見鮮聞詭特漢陰诮昏奪蔣經國江照嚼齒僥靈叫座嗟贊鲸溪禁闱鸠財赍獻雞子拉呱朗誦詩潦汙犂面亂下風飑落腳貨敏悟模棱兩端腦杓子礔礰車蠯蜃卡脖子清灰冷火毬勢起眼棄嬰屈蠖宂絆緛戾鋭端繩劾折折時苗説短論長絲綸簿僋佄讬國尾銜委員下話跭效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