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讬國的意思、讬國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讬國的解釋

謂以國事付托;受國事付托。《史記·黥布列傳》:“ 隨何 曰:‘大王與 項王 俱列為諸侯,北鄉而臣事之,必以 楚 為彊,可以託國也。’” 唐 呂溫 《諸葛武侯廟記》:“於戲!以 武侯 之才,知己託國。土雖狹,國以勤儉富;民雖寡,兵以節制強。 魏武 既沒, 晉宣 非敵,而戎馬薦駕,不復中原。” 清 王夫之 《讀通鑒論·秦始皇三》:“ 秦始皇 之宜短祚也不一,而莫甚於不知人。非其不察也,惟其好諛也。託國於 趙高 之手,雖中主不足以存,況 胡亥 哉!”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讬國”為“托國”的異體寫法,在漢語中屬于文言用法,其核心含義可分為兩層:

一、委託國政 指君主或統治者將國家事務託付於臣子或賢能之士。此用法源於古代政治制度,如《後漢書·陳蕃傳》記載“委託國政,臨危緻命”,強調權力交接與責任承擔的關係(來源:《漢語大詞典》)。

二、寄託國運 指將國家命運、安危依附於特定人物或勢力。例如《三國志》中“託國江表,以觀天下之釁”,表達政權存續對外部條件的依賴性(來源:《古代漢語詞典》)。

該詞現當代使用頻率極低,主要見於歷史文獻及仿古語境中。其構詞法符合漢語“動賓結構”特徵,“讬”為動詞表“寄託、依附”,“國”作賓語指代政權實體,整體呈現出被動性與依存性語義特徵(來源:《漢字形義分析字典》)。

網絡擴展解釋

關于“讬國”的詞義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讬國”是古代漢語詞彙,意為“以國事付托”或“受國事付托”,即指将國家事務委托給他人,或接受國家重任的托付。該詞中的“讬”為“托”的異體字,表“委托、依托”之意()。

引證與用法

  1. 曆史典故
    《史記·黥布列傳》中,隨何勸黥布歸附劉邦時提到:“可以託國也”,指将國家命運托付于楚()。
  2. 人物評價
    唐代呂溫在《諸葛武侯廟記》中以“知己託國”贊揚諸葛亮受劉備托付國事的才能()。
  3. 政治批判
    清代王夫之在《讀通鑒論》中批評秦始皇“不知人”“好諛”,暗指其不善于托付國事()。

補充說明
該詞多用于古代文獻,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需注意,搜索結果來源權威性較低,建議結合《漢語大詞典》或權威古籍注本進一步驗證。

(注:因用戶未要求語言切換,此處保持中文回答。)

别人正在浏覽...

白盛頒付刨身布薩不值得漕闱柴火乘雷嗔诟春遠從駕忩遽登禦東歐平原掇送奉詢敷紛富奸嘎咕恭凳狗監桂科海蚆還篆橫牀鴻圖厚利煥映混成旅蠲疏虧紊翴翴連四紙令嗣門家腼腆靡麗牧曹幕柱女方排笮鉗錘趫輕樵童秋分全盤全身誳詭示範绶雞樹挂歲輸素檢天從鐵券丹書題寫兔目文祖毋意邪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