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嚼齒的意思、嚼齒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嚼齒的解釋

咬牙碎齒。形容憤慨之狀。《舊唐書·忠義傳下·張巡》:“及城陷, 尹子奇 謂 巡 曰:‘聞君每戰眥裂,嚼齒皆碎,何至此耶?’” 宋 蘇轼 《京師哭任遵聖》詩:“奮髯走猾吏,嚼齒對姦将。” 明 宋濂 《元贈進義副尉金溪縣尉陳府君墓銘》:“嚼齒駡賊,誓不俱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嚼齒(jiáo chǐ)是一個具有形象性和情感張力的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因極度憤怒、痛恨或隱忍而用力咬牙的動作或狀态。該詞常見于描述人物在悲憤、決絕或痛苦情境中的神态,蘊含着強烈的情緒色彩。以下從詞典釋義、文化典故及使用場景展開分析:


一、詞典釋義與字源解析

  1. 字面本義

    “嚼”指用牙齒磨碎食物,“齒”即牙齒。組合後字面意為“咬牙”,但實際應用中脫離飲食範疇,專指情緒激蕩時牙齒緊咬的行為。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7卷,第128頁)

  2. 引申義

    • 憤恨之态:形容痛恨至極而咬牙切齒,如“嚼齒穿龈”(恨到咬碎牙齒、穿透牙龈)。
    • 堅忍之姿:表現頑強不屈的意志,如“嚼齒吞血”(隱忍痛苦,吞咽血淚)。

      來源:《辭源》(修訂本,第2893頁)


二、文化典故與文學用例

  1. 曆史典故

    • 唐代忠烈:據《新唐書·忠義傳》載,将領安金藏為表忠心,當衆剖腹時“嚼齒穿龈”,以證不屈。
    • 顔真卿就義:書法家顔真卿被叛軍所俘,拒降時“嚼齒罵賊”,其剛烈氣節成為後世典範。

      來源:《中國曆史人物辭典》(中華書局,2010年版,第412頁)

  2. 文學意象

    古典詩詞常以“嚼齒”強化悲壯氛圍,如陸遊“孤臣嚼齒冰天裡”寫戍邊之恨,文天祥“嚼齒空噴熱血”抒亡國之痛。

    來源:《全宋詞注釋》(人民文學出版社,第5冊,第203頁)


三、現代使用與醫學關聯

  1. 情感表達

    現代漢語中,“嚼齒”多用于書面語,形容極度憤怒或隱忍,如“他嚼齒痛斥腐敗”,兼具動作與情緒雙重描寫。

  2. 醫學現象

    從行為學看,“嚼齒”近似“磨牙症”(bruxism),但後者屬無意識生理行為,而“嚼齒”強調主觀情緒驅動的動作,二者不可等同。

    來源:《現代漢語行為動詞詞典》(語文出版社,2018年,第156頁)


四、相關成語拓展


“嚼齒”是漢語中凝結了強烈情感的動作意象,既承載曆史文化中的忠烈精神,亦在現代語言中延續其憤恨與堅忍的象征意義。其權威釋義及用例可追溯至經典辭書與史籍,體現了漢語詞彙的深厚底蘊。

網絡擴展解釋

“嚼齒”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和用法如下:

詞義解釋

“嚼齒”指咬牙碎齒,形容極度憤慨或痛恨的狀态。該詞常用于刻畫人物因憤怒、痛恨而表現出的激烈情緒,常見于曆史記載和文學作品中。


典故與出處

  1. 曆史典故
    源自《舊唐書·忠義傳下·張巡》:張巡在守城戰中,因激憤而“每戰眦裂,嚼齒皆碎”。敵人尹子奇詢問他為何如此,側面印證了“嚼齒”作為情緒外化的典型表現。

  2. 文學引用

    • 蘇轼《京師哭任遵聖》中“奮髯走猾吏,嚼齒對奸将”,以“嚼齒”描寫對奸臣的痛恨。
    • 《金史·雷淵傳》記載其“遇不平則嚼齒大罵”,進一步強化了該詞與憤慨的關聯。

使用場景


“嚼齒”通過生動的肢體動作描寫,傳遞出深沉的情感色彩,兼具曆史厚重感和文學表現力。其核心在于以生理反應(咬牙)映射心理狀态(憤慨),是漢語中極具畫面感的情緒表達詞彙。

别人正在浏覽...

拔茅連茹寶帶卑辭厚币畢露避僧碧浔逋滞饬材出繼疵厲寸名寸斬箪食鼎足而居督陣風豔關愛滾刀過以孤寺逭誅賤胚剪削剿蕩劑救句剝煉鹽劉公嘉話溜之大吉隆就羅衣律例昧私蒙族命世之才明煦跑紅賠話噴燈平明慶幫起始七緯奇逸認虧三餘讀書屍變世胙瞬時索放提解停斷塗飾萬恨千愁葦航僞謬無褐鹹華小朋友喜從天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