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屈身的尺蠖。亦比喻委屈不得志。 清 方文 《送錢而介歸檇李》詩:“蹇予屈蠖歸 南都 ,君亦蟠龍卧 東海 。” 清 曹寅 《詠次山藏劍》:“琉璃匣内泊無形,屈蠖龍身自杳冥。”
“屈蠖”是一個漢語詞語,其解釋可從以下角度綜合闡述:
本義與生物學特征
“蠖”指尺蠖(一種昆蟲幼蟲),其爬行時身體會一屈一伸,形成獨特的移動方式()。而“屈蠖”字面意為屈縮身體的尺蠖,直接描述其收縮形态。
比喻意義
該詞常用來比喻人處于困境時暫時委屈自己,隱忍待發,如“蠖屈求伸”的典故,強調以退為進的生存智慧()。例如清代方文詩句“蹇予屈蠖歸南都”即以屈蠖自喻不得志的狀态()。
文學與曆史用例
古代文人多用此詞表達仕途坎坷或懷才不遇,如曹寅《詠次山藏劍》中“屈蠖龍身自杳冥”,通過屈蠖與龍的對比,暗喻暫時收斂鋒芒()。
相關詞彙擴展
與“蝟縮蠖屈”“龍蟄蠖屈”等成語關聯,均強調隱忍待時的處世态度()。現代用法中,可形容人在逆境中積蓄力量,伺機突破。
“屈蠖”既是對昆蟲形态的客觀描述,更承載了中國文化中隱忍與韬光養晦的哲學思想。若需進一步了解古文用例,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清代詩文(如提供的例句)。
《屈蠖》是一個漢語詞語,它包含了兩個字:屈和蠖。這個詞在現代漢語中并沒有明确的定義和使用頻率,因此可能需要根據上下文來理解其含義。
- "屈"字,是由"屍"和"去"兩個部首組成。它的總筆畫數為9。屈的偏旁部首是屍,讀音為qū。
- "蠖"字,則是由"虍"、"艹"和"隹"三個部首構成。它的總筆畫數為16。蠖的偏旁部首是虍,讀音為huò。
《屈蠖》這個詞的來源比較模糊,可以通過分析其字義來推測它的意思。"屈"字表示彎曲、屈從的意思,而"蠖"字則表示一種昆蟲類動物。因此,《屈蠖》可能指的是某種彎曲或屈服的昆蟲。
繁體字中的《屈蠖》為「屈蠖」,兩個字的構造和簡體字沒有太大區别。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屈蠖》的字形可能與現代稍有不同,但詳細信息目前較難确定。
1. 他的脊椎彎曲得像一條屈蠖。
2. 春天來了,蠖蟲從地下爬出,向陽光屈曲着身體。
組詞示例:屈節、屈服、屈從、蠖屈、蠖彎。
近義詞示例:屈曲、彎曲、屈折。
反義詞示例:伸直、舒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