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黄河 与 汾水 的并称。亦指 山西省 西南部地区。《史记·晋世家》:“ 唐 在 河 汾 之东,方百里,故曰 唐 叔虞 。” 唐 苏颋 《汾上惊秋》诗:“北风吹白云,万里渡 河 汾 。” 元 周伯琦 《过太行山》诗:“ 战国 东西分 晋 赵 ,中原南北带 河 汾 。” 清 钱谦益 《山西布政司提学右参议兼按察司佥事文翔凤授朝议大夫》:“以尔有六经七制之学,故命尔以 河 汾 。”
(2). 隋 代 王通 设教 河 汾 之间,受业者达千馀人。见《新唐书·隐逸传·王绩》。后以“河汾”指称 王通 及其学术流派。 明 高启 《追挽恭孝先生》诗之一:“ 关 洛 遗风在, 河 汾 旧业传。” 清 钱谦益 《汲古阁毛氏新刻十七史序》:“其名汰学者於 涑水 、 新安 ,奉为丹书,独反唇於 河 汾 之《元经》,则目睫之论也。”
河汾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地理内涵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三方面阐释:
指黄河与汾河交汇的流域地区,特指今山西省西南部临汾、运城一带。该区域地处汾河下游冲积平原,水土丰饶,是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
来源:《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1024页"河汾"词条。
因隋代大儒王通(文中子) 在河汾地区设教讲学而闻名。王通于汾河畔的白牛溪聚徒授业,培养出房玄龄、魏徵等唐初名臣,形成"河汾学派",成为儒学传承的象征。
来源:《隋书·王通传》(中华书局点校本)及《中说·王道篇》(王通门生辑录)。
在文学作品中常借指学术昌明、人才辈出之地。如杜甫《赠比部萧郎中十兄》"河汾应擢秀,谁访贾长沙",即以河汾喻指英才荟萃之所。
来源:《全唐诗》卷224(中华书局,1960年)。
注:因古籍文献无直接网络链接,来源标注采用纸质权威出版物信息。如需验证,可查阅国家图书馆《中华经典古籍库》或《中国基本古籍库》电子数据库。
“河汾”一词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
黄河与汾水的并称
指中国山西省西南部黄河与汾河交汇的区域,这一地理范围在历史文献中多次出现。例如《史记·晋世家》记载“唐在河汾之东”,唐代苏颋诗句“万里渡河汾”均指此地区。
区域代称
常作为山西省西南部的代称,元代周伯琦《过太行山》中“中原南北带河汾”即用此意。
隋代学者王通(文中子)在河汾地区设教讲学,门生达千余人,形成著名的“河汾学派”。后世以“河汾”代指王通及其学术思想,如《新唐书》记载其弟王绩相关事迹后,该词逐渐成为学派代称。
如需进一步了解历史沿革或学派思想,可参考《史记》《新唐书》等文献,或查阅山西地方志。
黯澹变隔冰夷常客畅销货厨兵淳雄疵废慈眉善眼促狭大板待答不理黨八股大司乐等俦定法短盘非学无以广才静鼓钉秽身户庭嘉悼俭汰椒华交疏加诬家弦户诵诫社锦州市祭飨纪载恳请旷课来回来去棱锐犂铧灵派沦芜骆越劘上木大怓怓槷刖片合破涕成笑将进酒迁贿桥松茹鱼山蜜射莎世代簪缨説明书苏洵汤熨蹄羌体查讬咐磈礨闻名丧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