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島居民。 先秦 時指 中國 東部近海一帶的居民。《史記·五帝本紀》:“南撫 交阯 、 北發 、 西戎 、 析枝 ……東 長 、 鳥夷 ,四海之内,鹹戴 帝舜 之功。”《漢書·地理志上》:“ 鳥夷 皮服。” 顔師古 注:“此東北之夷,搏取鳥獸,食其肉而衣其皮也。一説,居在海曲,被服容止皆象鳥也。”按,今本《書·禹貢》作“島夷”。
“鳥夷”是先秦時期對東部近海一帶居民的稱呼,其具體含義及用法可結合曆史文獻與學術觀點綜合解釋如下:
“鳥夷”由“鳥”和“夷”組合而成,其中“夷”為古代中原對東方族群的泛稱。根據《史記·五帝本紀》《漢書·地理志》等記載,鳥夷主要指中國東部沿海或東北地區的居民,其生活方式與鳥類或鳥獸相關。例如:
貶義說
古代文獻中,“鳥夷”曾被用于形容行為粗魯的族群。《左傳》記載的典故衍生出貶義用法,認為其舉止“像鳥類和夷狄一樣不文明”,因此在正式場合使用可能帶有冒犯性。
圖騰文化說
現代研究指出,“鳥夷”可能源于東夷部落的圖騰崇拜。山東地區的東夷文化以鳥為圖騰,相關考古發現(如陶器文字、禮器紋飾)印證了鳥圖騰的存在,故“鳥夷”更可能是對族群文化的客觀描述,而非貶稱。
“鳥夷”的詞義需結合曆史語境判斷:早期文獻可能隱含中原對邊族群體的偏見,而考古證據則揭示了其作為獨立文化族群的特征。建議在學術讨論中結合具體文獻背景使用該詞,避免簡單化解讀。
《鳥夷》是一個中文詞彙,它指的是古代中國人對于自己不了解的地方民族的稱呼。這個詞既有外族的意思,又有異族的含義。鳥夷在古代的文獻中有多次出現,形容遙遠而陌生的地方。
《鳥夷》這個詞由兩個部分組成,分别是“鳥”和“夷”。其中,“鳥”作為部首,表示與鳥有關或鳥類的意思;“夷”作為另一個部首,表示人物、民族的意思。
通過對兩個字的檢索,可以得到它們的筆畫數。部首“鳥”是五畫,部首“夷”是七畫。
《鳥夷》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獻中,最早出現在先秦時期的《尚書·洪範》記載中。此後,《鳥夷》成為了漢語詞彙中的一部分。
在繁體字中,鳥夷的寫法保持不變,仍然是「鳥夷」。
在古時候,鳥夷的漢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根據古代文獻記載和考古發現,可以得知一些古時候的漢字寫法。然而,針對《鳥夷》這個詞的具體古代漢字寫法,目前并沒有明确的資料。
1. 古人對于神秘的北方地區常常稱其為鳥夷之地。
2. 他們對鳥夷的生活習俗幾乎一無所知。
鳥夷并不常用于組詞中,一般作為一個獨立的詞彙使用。
與鳥夷有一定相似意義的詞彙包括“異族”、“外族”等。
與鳥夷相對的詞彙為“同族”、“本族”等,表示與自己同一民族或同一種族的意思。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