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閉口不說話。 鄭觀應 《盛世危言·商務》:“商民工匠,見諸官紳,皆緘口不言,恐犯當道之怒,禍生不測雲。”如:對方緘口不言,靜靜地聽着。
“緘口不言”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緘口不言(jiān kǒu bù yán)意為“閉口不說話”,形容因畏懼權勢、顧忌後果或有意保持沉默而不敢或不願表達觀點。其字面含義是“封住嘴巴,不開口”(緘:封閉;言:說話)。
該成語最早出自《明史·何遵傳》:“正德間,給事、禦史挾勢淩人,趨權擇便,凡朝廷大阙失,群臣大奸惡,緘口不言。”,描述明代官員面對朝政弊端時因畏懼權勢而沉默的現象。
如需進一步了解成語的演變或具體典故,可查閱《明史》相關文獻或權威詞典。
“緘口不言”這個詞的意思是保持沉默,不說出自己的意見或秘密。它由兩個詞組成:緘口和不言。緘口指的是用東西封住嘴巴,使其閉口不說;不言則表示不說話。這個詞的含義是指不輕易說出自己的觀點或秘密。
拆分部首和筆畫:
《緘》的部首是缶,它的拼音是jiān,總共有11畫;《口》的部首是口,它的拼音是kǒu,總共有3畫。
來源:
《緘口不言》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古時,人們用紙、絹等材料将口緘住,表示保守秘密或拒不透露消息的意思。所以“緘口”就成了保守秘密的象征,而“不言”則指的是不說話。這個成語在古代就被廣泛使用,後來也繼承到了現代漢語中。
繁體:
《緘口不言》的繁體字是緘口不言。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寫法中,“緘口不言”中的兩個字分别是緘和口。緘在古代寫法中是圖案,“缶”放在一個方框裡;口的寫法則與現代基本相同,是一個方框代表口。
例句:
1. 他一直緘口不言,對我們的問題保持沉默。
2. 在這個關鍵時刻,我們必須緘口不言,以免洩露機密。
組詞:
1. 緘默:保持沉默,不說話。
2. 緘密:嚴格保密,不洩露。
近義詞:
1. 沉默寡言
2. 閉口不言
反義詞:
1. 暢言:暢所欲言,毫無保留地表達。
2. 公開:公開地說出來,不保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