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息詞的意思、息詞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息詞的解釋

申請撤銷訴訟的狀詞。《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二生就讨過筆硯,寫了息詞,同着原告、被告、中證一幹人進府裡來。” 清 李漁 《凰求鳳·假病》:“除非去求原告,大家處和了,燒一張息詞到陰間去,或者能勾免提。”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息詞(xī cí)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法律文化内涵的合成詞,其釋義可從以下四方面解析:

  1. 基本釋義 "息"為停止、平息之意,"詞"指訟詞、言詞。合指訴訟雙方停止争訟的書面聲明。該詞常見于古代司法文書,如《清史稿·刑法志》載"兩造甘結,謂之息詞",指當事人自願和解後籤署的具結書。

  2. 曆史沿革 作為傳統調解制度的重要載體,息詞在明清時期形成規範格式。據《大明律》案例彙編,息詞需包含争議事由、調解過程及履行承諾,并需裡老、族正等第三方見證籤署。

  3. 應用場景 現代法學研究将息詞定義為"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的契約憑證",其核心要素包括:雙方合意表達、責任豁免條款、違約懲罰約定。此類文書在當代農村土地糾紛調解中仍有沿用。

  4. 權威參考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第1398頁明确收錄該詞條,商務印書館《古代法律詞語辨考》第四章專論其演變過程。具體應用可參照最高人民法院《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改革實施意見》相關條款。

網絡擴展解釋

“息詞”是古代法律文書中的特定術語,指申請撤銷訴訟的狀詞。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定義與用途
    息詞是古代訴訟中原告或被告請求終止案件的書面文件,相當于現代的撤訴申請書。其核心目的是通過官方程式結束糾紛,常見于明清時期的司法實踐。

  2. 文獻出處

    • 《初刻拍案驚奇》卷十記載:“二生就讨過筆硯,寫了息詞,同着原告、被告、中證一幹人進府裡來。”
    • 清代李漁《凰求鳳·假病》亦有提及:“除非去求原告,大家處和了,燒一張息詞到陰間去。”
  3. 構詞解析
    “息”在此處取“停止、平息”之義(如《說文解字》中“息”本義為呼吸,引申為停歇),而“詞”指訴狀。組合後即表示“停止訴訟的文書”。

  4. 社會意義
    息詞反映了古代司法制度中注重調解、追求息訟的理念,常通過和解或賠償達成撤訴,以減少官府審理壓力。

若需進一步了解“息”的其他含義(如呼吸、利息等),可參考相關字典釋義。

别人正在浏覽...

拔腳辦東保育員變計逼同撥款察書陳朱車旆出動詞海賨旅大曆十才子打情駡俏短後衣斷開犯禁孚感高燕各司其職工兵扢搭幫龜書鬼頭錢歸宗國望和而不同橫陂卉醴見拟節馬咭咭呱呱浸取妓師距路刻法脍截括地鍊反應犛旄廪犧令流冗籠中鳥馬攔頭盲昧屁雌寡淡品人鋪地錦青蔥親自蛐蛇燃指邵平田沙魇十手争指溯風堂帖我身先得我心象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