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撫摸6*胸口。表示反省。 北齊 顔之推 《神仙》詩:“鏡中不相識,捫心徒自憐。” 唐 盧綸 《雪謗後書事上皇甫大夫》詩:“覽鏡愁将老,捫心喜復驚。”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四》:“此事不以口舌争,君捫心清夜,先自問其何如。”滇劇《闖宮》:“你所做下的罪孽,扪心想想,也應拔劍自6*殺!”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扪心漢語 快速查詢。
"扪心"為動詞性短語,本義指用手按住胸口,後引申為自我反省的象征性動作。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釋義,該詞表示"撫摸胸口,多表示自我反省",其核心在于通過肢體語言觸發内心審視。
從詞源學角度考察,"扪"字最早見于《詩經·大雅》"莫扪朕舌",原意為執持、撫摸,後與"心"組合構成複合動詞。《漢語大詞典》載明該詞在唐代已形成"扪心自問"的固定用法,如白居易《和夢遊春詩》"扪心無愧畏",體現道德層面的内省意識。
現代漢語中,"扪心"多用于書面語境,常見于"扪心自問""扪心無愧"等四字格。根據《現代漢語規範詞典》,該詞具有雙重語義特征:既保留具體動作的描寫功能(如"扪心而歎"),更側重抽象的心理活動表達(如"扪心深思")。
在語法功能方面,《古代漢語虛詞詞典》指出,該詞可獨立作謂語("夜半扪心"),亦可帶賓語構成使動結構("扪心三思")。其語義強度高于普通反思類詞彙,往往帶有強烈的情感色彩和道德拷問意味。
成語"扪心自問"被《成語大辭典》列為典型用例,解釋為"摸着胸口自我詢問,指自我反省",該用法自宋代起廣泛見于儒家典籍,現代多用于嚴肅語境表達責任追究或道德審視。
“扪心”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mén xīn,其核心含義是通過撫摸胸口或内心自省的方式,表達對自身行為的反思或愧疚感。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該詞字面意為“撫摸胸口”,引申為自我反省或審視内心,常用于表達因過錯、失當行為而内疚的情感,也可用于提醒他人反思行為。
詞源與文化背景
最早出自《詩經·小雅·車攻》:“扪心自問,無愧于兄弟之門”,意為通過自省确認對兄弟是否無愧。後成為成語“扪心自問”的出處,強調内心拷問。
用法與例句
近義詞與翻譯
“扪心”既是一種動作描寫,也是一種心理狀态的隱喻,強調通過内省達到道德或情感上的清醒認知。
哀宥百般白陵百年歌标記避忌長舌婦持載賜命丁賦鵝罽乏乏概節光陰似箭孤根橫困恨惋花臘搽宦況晖珥湖澤監臨結縛借約讦奏畿略浄室靜思寖陋疾首嚬蹙擊退鞙佩空豁豁隴城賣乖民國谧息跑驢剽便皮冠牽課前目後凡清早上窮老啟移泉石容華嗓嗑掃眉上戶蛇膽十二入首邱肆虐竦峙邃情同屬誤診香火秀才遐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