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ndescend to take a post off-ered] 客套話,降低身分任職
如蒙屈就,不勝榮幸
(1).降低身分任職。後用為請人擔任職務的套話。《後漢書·陳紀傳》:“黨6*禁解,四府并命,無所屈就。” 高雲覽 《小城春秋》第三三章:“ 趙雄 這才認為‘屈就’的到第一中學去當體育教員。” 劉半農 《實利主義與職業教育》:“那麼,敝處有點小事,是個國民小學,不知肯屈就否?”
(2).遷就。 宋 葉夢得 《石林燕語》卷二:“天下困矣,不和則不能支,少屈就之,可以紓患。” 清 杭世駿 《質疑·諸史》:“若棄而不立,則西域屈就北虜,緣邊之郡,将受困苦。” 老舍 《劇本習作的一些經驗》:“因重視技巧而離開正面描寫新人物新事體,或者竟自使人物的性格屈就技巧,使他成為别别扭扭莫名其妙的人,我們的損失就很大了。”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屈就漢語 快速查詢。
“屈就”是一個謙辭,常用于社交或職場語境中,具體含義及用法如下:
如果需要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漢典及愛問教育的詳細解析。
屈就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屈(qū)和就(jiù)。
屈的部首是屍,總筆畫數為5畫。它的繁體字形是屈,古時候的寫法是曲。屈字中屍部表示人的屍體,含義為人體彎曲、屈伸,引申為屈服、屈從、委曲等。
就的部首是尢(尤的舊字形),總筆畫數為12畫。它的繁體字形是就,古時候的寫法是就。就字中的尢部表示殘疾的腳,引申為走路蹒跚不穩,進而表示行動、到達等含義。
屈就的字義源自《詩經·商頌·據字》:“屈曲如經,商人所止。” 據字是指放置、栖息,這裡表示商人在路途中的臨時休憩,也借指居住、停留的含義,即經商者在路途中休息、借宿。而屈就在後來的使用中逐漸拓展為妥協、忍讓、順從等含義。
繁體的寫法仍然是屈就。在繁體中,屈的部分中間的一橫稍微往左凸起,就的部分尢字的上半部往右凸起。
古時候漢字寫法中,屈的古字寫法是曲,就的古字寫法是就。
以下是屈就的例句:
1. 在面對困難時,有時候我們不得不屈就境地。
2. 他甯願屈就于對方的要求,也不願意破壞和睦的氣氛。
3. 妥協并不意味着屈就,有時候是為了更好地解決問題。
屈就的一些組詞包括屈就于、屈就者、屈就地等。
屈就的近義詞有順從、妥協、忍讓等。
屈就的反義詞有抗拒、反抗、不屈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