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疎慵”。亦作“疎庸”。亦作“踈慵”。疏懶;懶散。 唐 元稹 《台中鞫獄憶開元觀舊事》詩:“疏慵日高卧,自謂輕人寰。” 宋 梅堯臣 《自詠》:“非同 叔夜 傲,切莫怪疎慵。” 明 劉基 《旅興》詩之二六:“疎庸厭人事,疲病畏交遊。” 明 高啟 《東師寓廨》詩之三:“鼠跡塵凝帳,蛙聲雨到池。踈慵堪置散,不敢怨名卑。” 清 姚鼐 《懷陳伯恩》詩:“壯年車馬劇馳奔,晚節疏慵日閉門。”
疏慵是漢語中一個形容人性格或狀态的複合詞,由“疏”與“慵”二字組合而成,多用于書面語或文學語境,帶有古典色彩。其核心含義可概括為:懶散懈怠,不勤勉,對世事淡漠疏離。以下從詞義、用法及來源進行詳細解析:
疏(shū)
慵(yōng)
核心詞義:
形容人因性情淡泊或倦怠而表現出懶散、疏于應世的狀态,兼具心理疏離 與行為怠惰 的雙重特質。
示例:
“他生性疏慵,不慕名利,終日以詩書自娛。”
(形容不熱衷世俗事務,安于閑散生活。)
情感色彩:
多為中性或略帶自謙,常見于文人自述心境(如詩詞、書信),偶含超脫世俗的淡泊意味。
《漢語大詞典》 收錄“疏慵”詞條:
疏慵:懶散;懈怠。
引例:宋·歐陽修《答梅聖俞》詩:“吾侪幸未衰,休退常疏慵。”
(來源:上海辭書出版社《漢語大詞典》第8卷)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釋義:
疏慵:〈書〉懶散;懈怠。
(來源: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詞典》)
古代詩文典例:
(以“疏慵”表達對世事的淡忘與疏離。)
(自述因懶散而荒廢寫作。)
詞語 | 側重點 | 情感色彩 |
---|---|---|
疏慵 | 心理疏離 + 行為怠惰 | 中性/淡泊 |
懶散 | 行為懈怠為主 | 略含貶義 |
淡漠 | 情感冷淡,無行動描寫 | 中性 |
超脫 | 主動遠離世俗 | 褒義(豁達) |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多見于:
參考資料:
“疏慵”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形容性情疏懶、散漫的狀态。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疏慵”指疏懶、倦怠,常用來形容人因性情閑散或厭倦世俗事務而表現出不積極的狀态。其異體寫法包括“疎慵”“疎庸”“踈慵”等。
多用于古代詩文,現代語境中較少使用,常見于文學創作或對古典文化的讨論中。近義詞包括“懶散”“疏懶”,反義詞如“勤勉”“積極”。
以上解釋綜合了古籍用例和權威詞典定義,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滬江詞典及漢典等來源。
挨戶白膠背影兒閉暗材子成式沉舟破釜嗤啦鸱鸢粗布打捶低速遞衍端穎堆垛各盡所能公家人冠狗含糊不清侯呂陵懷羊嘩噪穢陋驕傲自滿驚怵景西金鐘兒廐置擠趱椇枳開剏空相量酒貿易額蜜語甜言蟠泥偏察潛移暗化清沖傾仄取勢去雄鍒穎乳婦桑滄少進射濤設儀時不時使刁實牣豎管朔飙四王送傳聳慕嗽月托法為道謝公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