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疎慵”。亦作“疎庸”。亦作“踈慵”。疏懶;懶散。 唐 元稹 《台中鞫獄憶開元觀舊事》詩:“疏慵日高卧,自謂輕人寰。” 宋 梅堯臣 《自詠》:“非同 叔夜 傲,切莫怪疎慵。” 明 劉基 《旅興》詩之二六:“疎庸厭人事,疲病畏交遊。” 明 高啟 《東師寓廨》詩之三:“鼠跡塵凝帳,蛙聲雨到池。踈慵堪置散,不敢怨名卑。” 清 姚鼐 《懷陳伯恩》詩:“壯年車馬劇馳奔,晚節疏慵日閉門。”
“疏慵”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形容性情疏懶、散漫的狀态。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疏慵”指疏懶、倦怠,常用來形容人因性情閑散或厭倦世俗事務而表現出不積極的狀态。其異體寫法包括“疎慵”“疎庸”“踈慵”等。
多用于古代詩文,現代語境中較少使用,常見于文學創作或對古典文化的讨論中。近義詞包括“懶散”“疏懶”,反義詞如“勤勉”“積極”。
以上解釋綜合了古籍用例和權威詞典定義,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滬江詞典及漢典等來源。
疏慵是一個形容詞,主要用來形容一個人懶散、遲鈍、不活潑的狀态。這個詞常用于形容某人身體或心情懶散不振、慵懶無精神。疏慵也可以指代某種情緒或狀态的消磨、浪費、荒廢。
疏慵的部首是疒(疔字底疒)和心。疒是疾病的偏旁,心代表感情、情緒。因此,疏慵集合了“疾病”和“心情不振”兩個意向。它的總筆畫數是12畫。
疏慵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最早出現于《莊子·天運篇》:“治大國若烹小鮮;疏慵不能辦大事。” 疏慵在繁體字中的寫法仍然是「疏慵」。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疏慵的字形有所不同。以《康熙字典》中的寫法為例,疏的字形為「疋」旁加「者」字形,慵的字形為「恭」旁加「體」字形。
1. 他整天懶洋洋的,完全處于一種疏慵的狀态。
2. 這個季節的天氣悶熱,讓人感到疏慵無力。
疏忽、疏遠、慵懶、慵散、慵懶、懶散
懶散、倦怠、躊躇、悠閑、散漫
積極、活潑、精神、勤奮、有幹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