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y what you have devised against others] 成語,喻指以其人之法,還治其人之身
寶琴笑道:“請君入甕”。——《紅樓夢》
見“ 請君入甕 ”。
《太平廣記》卷一二一引 唐 張鷟 《朝野佥載·周興》:“ 唐 秋官侍郎 周興 ,與 來俊臣 對推事。 俊臣 别奉進止鞫 興 , 興 不之知也。及同食,謂 興 曰:‘囚多不肯承,若為作法?’ 興 曰:‘甚易也。取大甕,以炭四面炙之,令囚人處之其中,何事不吐!’即索大甕,以火圍之,起謂 興 曰:‘有内狀勘老兄,請兄入此甕。’ 興 惶恐叩頭,鹹即款伏。”後用“請君入甕”謂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席方平》:“當掬 西江 之水,為爾湔腸;即燒東壁之牀,請君入甕。”亦作“ 請君入甕 ”。 魯迅 《墳·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仁人們或者要問:那麼,我們竟不要‘費厄潑賴’麼?我可以立刻回答:當然是要的,然而尚早。這就是‘請君入甕’法。” 茅盾 《子夜》八:“他向來是慣叫農民來鑽他的圈套的,真不料這回是演了一套‘請君入甕’的把戲。”
“請君入甕”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以下為詳細解析:
一、基本含義
該成語字面意為“請您進入大甕”,比喻用某人設計陷害他人的方法反過來整治他自己,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核心在于通過對方慣用的手段使其自食其果,常用于描述策略性反擊或揭露陰謀的情形。
二、曆史典故
典故出自唐代酷吏周興與來俊臣的故事。據《資治通鑒》記載,周興曾用“火烤大甕”逼供犯人,後因涉嫌謀反被來俊臣審訊。來俊臣問周興:“如何讓不認罪的囚犯招供?”周興得意地描述此法,來俊臣遂說:“請兄入此甕!”周興當場認罪。這一戲劇性事件成為成語的直接來源。
三、用法與延伸
四、文化啟示
成語不僅展現古代政治鬥争的智慧,更警醒世人“害人終害己”的哲理。其故事性和警示意義使其在文學、戲劇等領域被廣泛引用,成為中華文化中“策略反制”的經典符號。
《請君入甕》是一個成語,意為邀請别人入壞境或困境,使其自取滅亡。
《請君入甕》的拆分是:請(田字旁),君(口字旁),入(人字旁),甕(瓦字旁)。
請君入甕的總部首是瓦字旁,筆畫總數為14畫。請(10畫),君(7畫),入(2畫),甕(4畫)。
《請君入甕》的故事源于《莊子·逍遙遊》。文章中有一個人對莊子說:“我願将我所知道的通之于鬼神不及士,通之于士不及夫子,通之于夫子不及天地。”莊子回答說:“可以試一試,你曾見過陷害别人的機關嗎?”實際上,莊子是希望這個人陷入困境,從而明白自己對事物的認識是有限的。
《請君入甕》的繁體字為「請君入甕」。
在古代,寫成語《請君入甕》的字形有些不同。請字在《康熙字典》中寫作「讱」,君字寫作「覠」或「覡」,入字寫作「裡」,甕字寫作「罋」。古代寫法在字形上有一些差異。
他看到有人行騙,卻選擇了保持沉默,實際上是在請君入甕。
請教、請帖、請托、君子、入場、入圍、入學、甕城。
引吭高歌、冊邀之情。
退避三舍、遠離險境。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