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二蜀的意思、二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二蜀的解釋

指古時 蜀 地。即今 四川省 。《南史·梁武陵王紀傳》:“ 大寶 元年六月辛酉, 紀 乃移告諸州征鎮,遣世子 圓照 領二 蜀 精兵三萬,受 湘東王 繹 節度。” 唐 項斯 《聞蟬》詩:“一棹三 湘 浪,單車二 蜀 塵。” 宋 董逌 《廣川書跋·成都蘭亭》:“ 寶月 刻《蘭亭序》, 東坡居士 為讚于後,蓋 子由 得于 中山 舊石,故今所摹,獨傳二 蜀 ,中州人或未知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二蜀”是漢語中具有特定曆史地理含義的詞彙,其核心意義指古代巴蜀地區的兩大行政或文化分區。根據《中國曆史地名大辭典》記載,該詞多見于唐代以後的文獻,具體可從以下三方面解析:

  1. 政區概念

    唐代曾将劍南道劃分為東、西兩川,合稱“二蜀”,涵蓋今四川盆地及周邊地區。宋代《太平寰宇記》沿用此劃分,将“西蜀”定位為益州(今成都),“東蜀”指梓州(今三台)一帶。

  2. 政權代稱

    五代十國時期,“二蜀”特指前蜀(907-925年)與後蜀(934-965年)兩個獨立政權。據《十國春秋》所述,兩政權先後以成都為都,統治範圍包括今四川、重慶及陝西南部。

  3. 文化意象

    在文學作品中,“二蜀”常作為巴蜀地域的代稱。如明代楊慎《升庵詩話》提及:“二蜀江山,人文萃聚”,強調其作為長江上遊文化中心的曆史地位。該用法多見于詩詞歌賦,承載着地域文化認同。

需說明的是,部分地方志文獻(如清代《四川通志》亦用“二蜀”統稱川西、川東兩大地理單元,體現自然地理與人文風俗的差異。

網絡擴展解釋

“二蜀”是古代對蜀地的别稱,具體解釋如下:

1. 基本定義

“二蜀”指古時蜀地,即今四川省的泛稱。這一稱謂在曆史文獻中常用來代指四川地區,例如《南史》中記載梁武陵王派遣“二蜀精兵三萬”參與軍事行動。

2. 曆史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南北朝時期:

3. 應用範疇

主要用于兩類場景:

4. 相關概念辨析

需注意與“兩蜀”的區别:

5. 現代關聯

現今四川省仍保留“蜀”的别稱,如“川蜀大地”“蜀繡”等文化符號。

别人正在浏覽...

按兵不動班罽寶林本福筆觸碧鲈菠棱草裡金綢缪未雨出人意表摧角單務擣蒜二十八天額外負擔奉使馮谖劍分田孤翠瑰寶何國薉薉豁除家雞野雉京花子金魚雞斯久經拘愞居學忾息燎壇闵念排水量槃深強虜竊疾祈霁攘辟阮屐潸怅晌覺上妝受度殊績四格私術搜畋淘伴渟滀透河沱汜土物危砌文鼠黠慧巷市笑中有刀新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