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黛耜。《宋書·符瑞志下》:“黛耒俶載,高廪已積。”參見“ 黛耜 ”。
“黛耒”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讀音:dài lěi
結構:由“黛”(青黑色顔料)和“耒”(古代農具木柄)組成。
本義:即“黛耜”,指古代用于籍田儀式中的青黑色農具。青色象征東方與春天,故農具多取此色,常見于祭祀或帝王親耕的文獻記載。
部分資料(如、4)将“黛耒”解釋為“形容女子美麗聰慧”,但此說法缺乏權威文獻支持。高可信度來源均指向其與農具相關的本義,需注意區分。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宋書》相關篇章。
《黛耒》是一個漢字詞語,由「黛」和「耒」兩個字組成。
「黛耒」是用來形容人的外貌的詞語,多指女性。它表示一個人眉目如畫、美麗動人。
「黛耒」的兩個字都分别有自己的部首和筆畫。
「黛」的部首是「黑」,總共有九畫。
「耒」的部首是「耒」,總共有二畫。
「黛耒」這個詞在古代文學中經常出現,比如唐代王之渙的《登鹳雀樓》中就有「黛耒扇潑清溪水」的句子。它通常用來形容女性容貌的美麗和嬌豔。
「黛耒」的繁體字為「黛耒」,拼音為dài lěi。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黛」字有些許不同。它的舊體字是「眔」字,表示眉目妩媚。而「耒」字則與現代一樣。
她的眉間泛起了一絲黛耒之色,整個人顯得更加嬌美動人。
「黛耒」這個詞沒有明确的相關組詞。
「黛耒」的近義詞有「妍麗」、「豔麗」、「婉約」等,它們都用來形容女性的容貌美麗和動人。
「黛耒」的反義詞難以确定,因為它形容的是美麗的外貌,沒有明确的對立詞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