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禮節的意思、禮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禮節的解釋

[courtesy;etiquette;ceremony] 禮儀規矩

教皇授職儀式上的禮節

禮節甚倨。——《史記·廉頗蔺相如列傳》

倉廪實而知禮節。——《史記·貨殖列傳》

此婦無禮節。——《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詳細解釋

禮儀規矩。《禮記·儒行》:“禮節者,仁之貌也。” 孔穎達 疏:“言禮儀撙節是仁儒之外貌。”《管子·牧民》:“倉廪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漢書·董仲舒傳》:“知仁誼,然後重禮節;重禮節,然後安處善。” 南朝 梁武帝 《藉田》詩:“年豐廉讓多,歲薄禮節少。” 金 王若虛 《論語辨惑二》:“《鄉黨》一篇,皆聖人起居飲食之常,而弟子私記之,雖左右周旋,莫不中禮節。” 明 李贽 《豫約·早晚禮儀》:“是故不許輕易出門,除人家拜望禮節與僧家無幹,不必出門往看外。”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禮節指人際交往中約定俗成的行為規範和儀式程式,用以表達尊重與友善的态度。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的釋義,其核心包含三個層面:一是儀容姿态的規範,如《禮記·冠義》記載的“禮儀之始,在于正容體”;二是言語措辭的尺度,如傳統書信用語中的“頓首”“謹啟”等敬辭;三是儀式流程的準則,涵蓋婚喪嫁娶、宴飲會客等社會活動中的程式性要求。

該詞在《漢語大詞典》中強調其“維系人倫秩序”的社會功能,例如《論語·學而》提出的“禮之用,和為貴”,揭示禮節通過規範行為達到人際和諧的本質。現代語義學研究表明,禮節具有文化特異性,如中式拱手禮與西方握手禮分别承載着不同的文明内涵。

古代典籍《周禮》《儀禮》詳細記載了五禮(吉、兇、軍、賓、嘉)體系,構成華夏禮儀文明的基礎框架。當代社會學家費孝通在《鄉土中國》中指出,現代禮節已從等級制度轉向平等交往的符號系統,但其促進社會協作的核心價值始終未變。

網絡擴展解釋

禮節是人際交往中表示尊重或敬意的行為規範,包含動作與語言形式,具有深厚的曆史文化淵源。以下為詳細解釋:

一、核心定義

禮節指個人或群體通過特定形式表達尊重的禮儀規矩,包含「動作形式」與「語言形式」兩類:

二、曆史淵源

  1. 儒家經典溯源:《禮記》提出“禮節者,仁之貌也”,将禮節視為仁德的外在表現;
  2. 治國理念關聯:春秋時期《管子·牧民》強調“倉廪實而知禮節”,揭示物質基礎與文明禮儀的辯證關系。

三、社會功能

四、實際應用

需根據場合選擇恰當形式,例如商務場合握手緻意、哀悼儀式獻花圈等。經典文獻《玉台新詠》曾以“此婦無禮節”反例警示失禮後果。

若需了解具體場景的禮節細節,可參考《禮記》等典籍或現代禮儀指南。

别人正在浏覽...

阿練白鷹被窩兒碧螺春碧砮不凡捕書長律乘鸾女沖打怆恤翠緌大調丹墀的那電化教學電子對抗飛機跌踒飛穰蚡缊購賞渾骨丫髻笏頭驕貴假戲真唱解比畿郡急如風火救苦捐落看階鍊骨林囿馬王菜沒事哏明日黃花女婢棚井平手掊斥普覃鬝頭欺陵清暀蝤蛴頸撒诳社北生活深謀沈竈生鼃水蜮探賞套闆桃來李答頭癢搔跟腕足暐鞾無暨蟏蛸蠍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