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fishing for the moon in the sea——strive for the impossible] 比喻白費力氣,做根本辦不到的事
卻又不知姓名住址,有影無蹤,海中撈月。——《初刻拍案驚奇》
(2) 亦作“海底撈月”
喻勞而無功,白費氣力。《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七:“ 臨安府 也沒奈何,隻得行個文書訪拿,先前的兩個轎夫,卻又不知姓名住址,無影無蹤,海中撈月,眼見得一個夫人送在别處去了。” 郭沫若 《中國古代社會研究》導論二:“這點如不弄明了,簡直等于是海中撈月一樣了。”
“海中撈月”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為詳細解釋:
比喻徒勞無功、白費力氣,試圖做根本不可能實現的事。其核心意義與“海底撈月”“水中撈月”相同,均強調不切實際的努力。
最早出自明代淩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七:“臨安府也沒奈何,隻得行個文書訪拿……無影無蹤,海中撈月。”
現代作家郭沫若在《中國古代社會研究》中也曾引用:“這點如不弄明了,簡直等于是海中撈月一樣了。”
提示: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初刻拍案驚奇》等古典文學作品。
《海中撈月》是一個成語,意指做出不可能的事情或盲目追求不切實際的目标。
《海中撈月》的部首是水,部首拆分後是氵,筆畫數目為8畫。
《海中撈月》最早見于中國古代的民間傳說故事。據傳說,有一個傻子看見海面上的月亮,想要撈到手中,因此跳入海中試圖撈取。這個故事後來逐漸演變成成語《海中撈月》,用來形容不切實際的幻想或不可能的願望。
《海中撈月》(繁體字)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有些字形與現代有所不同。而《海中撈月》在古時候的寫法為「海中撈月」。
他的計劃就像是《海中撈月》,完全不現實。
海撈月、海中撈月、撈月、中撈
空中樓閣、緣木求魚
步步為營、腳踏實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