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f eyes)bright;shining] 明亮——多用于目光
兩眼炯炯有神
亦作“烱烱”。1.明亮或光亮貌。 晉 潘嶽 《秋興賦》:“登春臺之熙熙兮,珥金貂之烱烱。” 唐 盧綸 《和馬郎中畫鶴贊》:“暮雲冥冥,雙垂雪翎;晨光炯炯,一直朱頂。”《明史·方孝孺傳》:“ 孝孺 幼警敏,雙眸炯炯。” 冰心 《寄小讀者》九:“窗外嚴淨的天空裡,疏星炯炯。”
(2).光明。 唐 杜甫 《偪仄行贈畢曜》:“徒步翻愁長官怒,此心烱烱君應識。” 宋 陳亮 《祭周參政文》:“安歸田裡,一無懟言,烱烱此心,實昭於天。” 宋 陸遊 《書感》詩:“此心炯炯空添淚,青史他年未必知。”
(3).明察貌。 清 龔自珍 《戒将歸文》:“精炯炯其獨寤兮,物溫溫其燭楹。”
(4).雙目不閉貌。多形容有心事而徹夜不寐。《楚辭·嚴忌<哀時命>》:“夜炯炯而不寐兮,懷隱憂而歷茲。” 王逸 注:“言己中心愁怛,目為炯炯而不能眠。” 漢 王粲 《傷夭賦》:“晝忽忽其若昏,夜炯炯而至明。”
“炯炯”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來形容眼睛明亮有神的樣子,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形容目光明亮、有神采,常與“有神”連用為“炯炯有神”。該詞多用于描述人的眼神,傳遞出智慧、機敏或專注的狀态(如:“他目光炯炯有神”)。
發音與字形
使用場景
多用于文學或正式語境中,例如:
延伸含義
除形容目光外,古籍中偶爾也指火光或未眠的狀态,如《楚辭·哀時命》中的“夜炯炯而不寐”,但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這類古義。
提示: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出處,可參考、3、8等來源。
炯炯(jiǒng jiǒng)是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眼睛的明亮、炯炯有神。這個詞由兩個相同的部首“火”組成。
“炯”的部首是火,總共有5個筆畫。它的繁體字是「煚」。
“炯”這個字的出處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見于《詩經》。它的意義是光亮、明亮,後來引申為明亮的眼神。在古代漢字的書寫中,炯的寫法稍有不同,是将兩個火字并排,形成由亠(頭)和兩個火字組成的形狀。
例句1:他有一雙炯炯有神的眼睛,總能吸引人的注意。
例句2:她的眼睛炯炯如星,晶瑩剔透。
與“炯炯”相關的組詞有:炯然、炯炯有神、炯炯有神。這些詞都是用來形容眼睛明亮有神的。
與“炯炯”意思相近的詞有:明亮、亮堂、明晰。這些詞都是用來形容明亮清晰的。
與“炯炯”意思相反的詞有:暗淡、昏暗、模糊。這些詞都是用來形容不明亮、不清晰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