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茅賦的意思、茅賦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茅賦的解釋

指封土及其賦斂。《北史·裴叔業等傳論》:“舉地而來,功誠兩茂,其以大啟茅賦,兼列旄旟,固其宜矣。”《陳書·高祖紀下》:“茅賦所加,宜遵舊典。”《陳書·周敷傳》:“可存其茅賦,量所賻卹,還葬京邑。”參見“ 茅土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茅賦”是一個具有曆史背景的詞彙,其核心含義與古代分封制度及賦稅相關。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解釋:

1. 基本釋義
“茅賦”指封土及其賦斂,即古代君主将土地分封給諸侯時,連同土地上的賦稅征收權一并授予。該詞常見于《北史》《陳書》等史籍,如《陳書·高祖紀下》提到“茅賦所加,宜遵舊典”,強調分封土地需遵循典章制度。

2. 詞源與構成

3. 延伸用法
部分非權威來源(如)提到“茅賦”是文人批判社會不公的文體,但此說法未見于權威典籍,可能是現代對“賦”作為文學體裁的誤讀,需謹慎采用。

建議:查閱《北史》《陳書》等原始文獻或權威詞典(如滬江線上詞典)以獲取更精準的曆史語境釋義。

網絡擴展解釋二

《茅賦》的意思

《茅賦》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詞語,其中“茅”指的是一種植物,而“賦”意為賦予、表達。綜合起來,可以理解為用茅草表達思想和感情的作品。

拆分部首和筆畫

《茅賦》的兩個字可以分别拆解為:

• “茅”由兩個部首組成,上面是“艹”,代表植物;下面是“矛”,表示彎曲。

• “賦”由四個部首組成,左邊是“讠”,表示言語;上面是“貝”,代表財富;右邊是“車”,表示交通;下面是“走”,表示走動。

整個詞語共有6個筆畫。

來源和繁體

《茅賦》一詞最早出現在東漢時期,最初是指用茅草編織的草席。慢慢地,人們将這種草席與表達思想和感情的作品聯繫在一起,逐漸形成了“茅賦”一詞的意思。

在繁體字中,“茅賦”的寫法與簡體字一樣,沒有變化。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詞語“茅賦”保持着與現代漢字相似的書寫方式,沒有明顯的差異。

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漢字的筆畫和形狀發生了一些變化,現代漢字的形态逐漸定型。

例句

以下是幾個使用“茅賦”的例句:

• 他以一篇優美的茅賦表達了對家鄉的思念之情。

• 這首茅賦充滿了對大自然的贊美和感慨。

• 他用茅賦贊頌了英雄的事迹和偉大的曆史功績。

組詞、近義詞、反義詞等

與“茅賦”相關的其他詞語有:

• 組詞:茅台(指一種出産于貴州的白酒);茅草(指一種常見的植物)。

• 近義詞:詩歌、賦詩、贊美文。

• 反義詞:散文、日記、議論文。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