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士則的意思、士則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士則的解釋

士大夫的楷模、榜樣。《三國志·魏志·鄧艾傳》:“年十二,隨母至 潁川 ,讀故 太丘 長 陳寔 碑文,言‘文為世範,行為士則’, 艾 遂自名 範 ,字 士則 。後宗族有與同者,故改焉。”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士則"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由"士"和"則"兩個字組成,其含義需結合兩者的本義及古代文化背景來理解。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字義分解

  1. 士 (shì):

    • 本義指成年男子,後引申為有德行、有學識、有技藝或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在古代社會分層中,"士"常指介于"大夫"(貴族)與"庶人"(平民)之間的階層,是知識分子的主體,也是官員的主要後備力量。他們通常接受教育,通曉禮義,承擔社會責任,追求道德修養和治國平天下的理想。
    • 來源參考: 《說文解字》釋"士"為"事也",指能任事之人(許慎《說文解字》)。《白虎通義·爵》雲:"士者,事也,任事之稱也。" 現代權威詞典如《漢語大詞典》也收錄此核心含義。
  2. 則 (zé):

    • 本義指法則、準則、規範、榜樣。《說文解字》釋"則"為"等畫物也",引申為劃分等級的标準,進而指一切需要遵循的規矩、法度或值得效仿的典範。
    • 來源參考: 《爾雅·釋诂》:"則,法也。" 《詩經·大雅·抑》:"敬慎威儀,維民之則。" 意為(君主)要謹慎保持威儀,因為你是百姓的榜樣。

二、複合詞“士則”的含義 将"士"與"則"組合,"士則"的核心含義是:

三、具體内涵與運用 "士則"所包含的具體規範,深深植根于儒家思想,主要包括:

  1. 修身立德: 強調個人道德修養是根本。要求士人具備仁、義、禮、智、信等基本品德,做到孝悌忠信、廉潔自律、克己複禮。這是成為合格士人的基礎。
    • 來源參考: 《論語》中孔子反複強調"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論語·憲問》),奠定了士人修身的重要性。《大學》開篇即言"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将修身置于首位。
  2. 笃志好學: 要求士人志向堅定,勤奮學習。不僅要精通儒家經典(如四書五經),也要廣泛涉獵其他知識,不斷提升學識和見識。"學而優則仕"是普遍追求。
    • 來源參考: 《論語·子張》:"博學而笃志。" 《荀子·勸學》系統論述了學習的重要性與方法。
  3. 經世緻用: 鼓勵士人關心國家大事和社會民生,将所學知識應用于實踐,積極參與社會治理,追求"治國平天下"的理想。出仕為官是實踐此理想的主要途徑。
    • 來源參考: 範仲淹的名言"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嶽陽樓記》)是士人經世情懷的經典表達。顧炎武提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日知錄·正始》),更強化了士人的責任擔當。
  4. 重義輕利: 強調道義高于個人私利。士人應堅持原則,維護正義,在義利沖突時能舍利取義,甚至不惜犧牲個人利益乃至生命("舍生取義")。
    • 來源參考: 《論語·裡仁》:"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5. 氣節操守: 要求士人保持獨立人格和高尚氣節,不趨炎附勢,不阿谀奉承,在逆境和壓力下能堅守信念,保持尊嚴。"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是其最高境界。

四、總結 "士則"一詞,濃縮了古代社會對知識分子群體的核心要求與理想人格的期待。它不僅僅是一套外在的行為規範,更是一種内在的精神追求和價值取向,深刻影響了中國古代士人的立身處世之道,并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核心精神在于通過嚴格的道德自律和知識追求,培養能夠擔當社會責任、引領社會風尚的精英階層。

網絡擴展解釋

“士則”是一個漢語詞語,其核心含義為士大夫的楷模或榜樣,強調人的品德和行為應遵循高尚準則。以下為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詞源與典故

  1. 曆史出處:最早見于《三國志·魏志·鄧艾傳》。鄧艾年少時讀到東漢名臣陳寔的碑文,碑文贊其“文為世範,行為士則”,鄧艾深受觸動,遂自名“範”,字“士則”。
  2. 文化背景:體現儒家對士人“修身立德”的要求,強調以德行為社會表率。

結構與用法


示例參考


“士則”承載古代士人道德理想,強調以德立身、垂範後世。其含義與典故多源自《三國志》,現代使用需結合具體語境。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三國志》原文或漢典等權威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矮人觀場辦公室自動化杯蛇鬼車逼嫁不得已而用之不斵才子草竊讒慝之口春醠當中電複動止多元論飯缽飛步非但豐珍趕着害義攪渾勁疾晉年窘逼橘洲科車骒驢懇誠快意撈稻草簾視壁聽連朝淋池碌碌庸才馬鼈茂衍媒人鎂磚墓木拱矣鳥村挈杅權奇軟心腸省陳深慮身樣梳妝打扮斯裡蘭卡泰逖探視讨惡翦暴騰羞通術脫套外郡紊緖巫山一段雲挦扯笑忻協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