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spiration;ambition] 志向;願望
抱負不凡
反對君主制度的抱負
(1).手抱肩負。《漢書·外戚傳下·孝成趙皇後》:“世無 周公 抱負之輔,恐危社稷。”《後漢書·儒林傳序》:“四方之士……自是莫不抱負墳策,雲會京師。” 宋 蘇轼 《京師哭任遵聖》詩:“平生惟一子,抱負珠在掌。” 明 李東陽 《贈淑人孫母錢氏墓志銘》:“生五子六女,皆自抱負。”
(2).謂前後毗連。 唐 韓愈 《送汴州監軍俱文珍序》:“左 淮 右 河 ,抱負 齊 楚 。”
(3).志向。 宋 樓鑰 《績溪縣尉樓君墓志銘》:“念吾兄抱負不凡,不見於用。” 元 雅琥 《上執政四十韻》:“稻粱猶不足,抱負豈能伸?” 楊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十五章:“我們每個青年都有着雄偉的抱負,都熱望着祖國的富強和個人有遠大的前途。”
“抱負”在漢語中特指個人胸懷的遠大志向與理想追求。《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其定義為“遠大的志向和理想”,強調其承載着對人生價值的積極規劃與社會責任的主動擔當1。
從詞源考據,“抱”本義為“用手臂圍住”,引申為“胸懷、容納”;“負”原指“背負”,後衍生為“承擔、擔負”。二字合為“抱負”,最早見于《宋史·安丙傳》,指“胸懷治國安邦之志”,後逐漸演化為對個人理想追求的統稱1。
該詞的深層内涵包含三個維度:
在近現代語境中,該詞常與家國情懷結合,如周恩來總理青年時期“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志向,既包含個人發展訴求,更彰顯時代使命意識。當代語言學家王甯在《漢字構形學導論》中指出,該詞始終保持着“理想與現實、個體與集體的雙重平衡”這一核心語義特征。
“抱負”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bào fù,通常指遠大的志向、理想或願望,常用于書面表達。以下是詳細解釋: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漢書》《後漢書》等文獻來源。
鞍銜百行碧蘿避眼采庸産地沉冤楚謡待會二價遏私芳澤蜚英騰茂富而不驕幅蒲赙錢管籥貴出賤收過手橫録峆崉荒絶黃犬歎夥犯箭風記意克诘骒騾狂疏酷寒亭賿曹李郭仙舟麟筆論定輪驺梅楞章京南诏蠻孽出黔落窮烏囚命起座全潔确立讓牍桑田滄海上映市曹食德十行诏石沼稣息太虛朓朒通天服僞劣無根之木,無源之水陷辱新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