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赤黃色帛制的旗幟。古代儀仗所用。《晉書·賈充傳》:“ 太康 三年四月薨……大鴻臚護喪事,假節鉞、前後部羽葆、鼓吹、緹麾。”
“缇麾”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部分資料(如)提到“缇麾”可引申為“帶紅旗的将領或軍隊”,但此用法更接近文學比喻,而非原詞本義。需注意語境差異。
如需進一步查證,可參考《晉書》相關章節或權威詞典(如漢典)。
《缇麾》是一個漢字詞語,具有獨特的含義。它指的是古代皇帝或高官所用的鑲有紅色麂皮的馬鞍和馬缰繩。這種用于統禦大軍的紅色麂皮馬具既是身份的象征,也是權力的象征。
根據《康熙字典》,《缇麾》的構成部首為“纟”(糾字旁),另一個部分的構成字是“彗”。它由22個筆畫組成。
《缇麾》這個詞來源于最早的記載于《漢書·匈奴傳》裡的文獻,用于形容匈奴部落的隊伍紛紛列車的樣子。後來,這個詞的含義逐漸轉變,指代了皇帝或高官所使用的紅色麂皮馬具。
簡體字“缇麾”在中國大陸常用,是根據簡化字規範的寫法。
在繁體字中,“缇麾”可以寫作“緹麾”。
根據古時的字形演變,漢字“缇”古時的寫法是“緹”,意為紅色的麂皮。漢字“麾”的古時寫法是“摵”,意為馬缰繩。
1. 古代皇帝駕臨戰場,經常騎着綴滿金絲紅綢的金鞍,把缇麾招展。
2. 李總統在遊行車上高高舉起缇麾,赢得了人民的掌聲。
1. 麾下:指統率的部下。
2. 紅纓麾品:指高官或重要人物所佩戴在帽子前緣的紅綢麾。
3. 紛紛緝綴:形容人群或物體密集、紛紛聚集起來。
1. 旃檀:古代用紅色緞子包裹的旗幟。
2. 羽旄:在古代是指高官、将領車上帷幕上紮有長羽毛的飾物,象征高貴和權威。
《缇麾》字沒有明确的反義詞,因為它是一個具有特定含義的詞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