鞮譯象寄的意思、鞮譯象寄的詳細解釋
鞮譯象寄的解釋
《禮記·王制》:“五方之民,言語不通,嗜欲不同。達其志,通其欲,東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譯。”後因以“鞮譯象寄”借指四方少數民族。 明 唐順之 《重修宜興縣學記》:“其業之精也,則自 虞 、 夏 、 商 、 周 之典章,鞮譯象寄之語言,至于射禦摽縵襍服之枝,凡可以為國家天下之用者,能貫而通之。”
詞語分解
- 鞮譯的解釋 .“狄鞮”和“譯”,原為古代把西方、北方地區少數民族語言譯成漢語的譯官.後亦指歌詞已譯成漢語的少數民族的樂曲。《文選·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詩序>》:“匭牘相尋,鞮譯無曠。” 張銑 注:“言四夷獻樂,譯言
- 象寄的解釋 見“ 象寄譯鞮 ”。
網絡擴展解釋
“鞮譯象寄”是一個源自《禮記·王制》的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解釋
該成語原指古代對不同地區語言翻譯的稱謂:
- 鞮(dī):指代西方民族的翻譯,稱“狄鞮”;
- 譯:指代北方民族的翻譯;
- 象:指代南方民族的翻譯;
- 寄:指代東方民族的翻譯。
後引申為對四方少數民族的統稱,或代指邊遠地區。
二、出處與背景
-
典故來源
出自《禮記·王制》:“五方之民,言語不通,嗜欲不同。達其志,通其欲,東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譯。”
此處記載了周代對不同民族語言翻譯的劃分。
-
曆史演變
明代文獻(如唐順之《重修宜興縣學記》)将“鞮譯象寄”用于指代四方少數民族,強調文化差異與溝通意義。
三、使用場景
- 文學領域:多用于描述古代民族關系或文化交融,如“鞮譯象寄之地,風俗各異”。
- 曆史研究:指代少數民族或邊疆地區,常見于學術文獻。
四、相關成語
近義詞包括“寄象鞮譯”“象寄譯鞮”,均與民族翻譯或文化溝通相關。
注:部分文獻(如)提到該成語與“寫文章”相關,但此說法未見于權威典籍,建議以《禮記》及曆史文獻解釋為準。
網絡擴展解釋二
鞮譯象寄這個詞是指通過文字表達思想感情,并傳遞給特定對象的一種行為。下面是這個詞的相關信息:
- 拆分部首和筆畫:鞮 (音dī) 包含了馬部和替字底。它的總筆畫數是12;譯 (音yì) 是由讠和言組成,總筆畫數為6;象 (音xiàng) 是由元、豕和⺺組成,總筆畫數為12;寄 (音jì) 包含宀和魚底,總筆畫數為11。
- 來源:鞮譯象寄是由中國古代的書法家所創造的一個詞組。它是通過對漢字的組合來表達思想和情感的方式之一。
- 繁體:鞮譯象寄的繁體字為締譯像寄。
- 古時候漢字寫法: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代有所不同,但字形大體相似。具體而言,在古代,鞮的字形更為傳統,譯的字形保持不變,象的字形更加簡化,寄的字形略有變化。
- 例句:他用鞮譯象寄的方式向朋友表達了感謝之情。
- 組詞:鞮譯象寄沒有常見的組詞形式。
- 近義詞:沒有明确的近義詞與鞮譯象寄相關。
- 反義詞:沒有明确的反義詞與鞮譯象寄相關。
希望這些信息能夠滿足你的要求!如果還有其他疑問,請隨時告訴我!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