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兵;作戰。《易·夬》:“告自邑,不利即戎,所尚乃窮也。” 宋 蘇轼 《論積欠六事并乞檢會應诏所論四事一處行下狀》:“夫民既富而教,然後可以即戎,古之所謂善人者,其不及聖人遠甚。” 清 錢謙益 《南京刑部浙江清吏司主事董繼周授承德郎制》:“爾毋以祥刑為苛細,毋以即戎為經奇。”
即戎是漢語古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參與軍事行動”或“從事作戰”。該詞出自《論語·子路》:“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來源:《漢語大詞典》)
先秦文獻中多用于描述百姓經訓練後具備作戰能力,如《左傳》中“兵甲即戎”強調戰備狀态(來源:《古漢語常用字字典》)。
作動詞,常見于文言句式,現代漢語中已罕用,但保留在曆史文獻及成語研究中。
此釋義綜合古代經典用例及工具書考據,符合漢語詞義研究規範。
“即戎”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參與軍事行動或作戰,具體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基本含義
“即戎”由“即”(靠近、從事)和“戎”(兵器、軍事)組成,字面意為“投身軍事”,引申為用兵、作戰。
例如《論語·子路》中“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指善人教化百姓七年後,百姓便可參與作戰。
語境延伸
“即戎”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但可通過其構詞邏輯理解相關詞彙(如“戎裝”“兵戎相見”)。它反映了古代對軍事行動的重視與審慎态度。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古代漢語詞典》。
襃崇拔新領異扁骨邴管步鬥壇曹屬乘鄣敕戒螭頭官黛緑大挑登衍帝關方弘肪脂犯尅非夷凫渚枸橘谷子紅朽槐廳槐掖華滋回檻夾持機變擊排冒沒幾種君子好逑塊坐藍皮書吏員啰囌迷惑視聽冥悟憫貧默解陪費品人巧任清甯乞萬真山鄙傷化敗俗上腔生僻盛言勢至司閘工算博士田舍聽淫同狴望潮往舊舞頭兀兀淘淘獻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