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硃的意思、過硃的詳細解釋
過硃的解釋
亦作“ 過朱 ”。1.加蓋印章。 明 沉德符 《敝帚軒剩語·小楷墨刻》:“予後晤 韓胄君 ,詰其故。 韓 曰:‘ 董 來借摹,予懼其不歸也,信手對臨百餘字以應之,并未曾雙鈎及過朱,不意其遽入石也。’”《歧路燈》第七一回:“惟有這位老爺性急,并不與内邊師爺商量,當堂就批,發房就叫填榜;堂上問完了事,就要過硃。”
2.謂将禦筆增改的诏書過錄至他本。因禦筆多用朱筆,故稱。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十:“凡禦筆增改,遵録他本,謂之過硃。” 清 龔自珍 《上大學士書》:“學士職過硃,看本非所掌也,此乃第一大關鍵。”
詞語分解
- 過的解釋 過 (過) ò 從這兒到那兒,從此時到彼時:過江。過賬。過程。過渡。過從(交往)。經過。 經過某種處理方法:過秤。過磅。過目。 超出:過于。過度(?)。過甚。過獎(謙辭)。過量(刵 )。過剩。過猶不及
- 硃的解釋 硃 ū 見“朱”②。 筆畫數:; 部首:石;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過硃”是漢語詞彙中的曆史用語,主要包含兩層含義,其讀音為guò zhū(“硃”是“朱”的異體字)。具體解釋如下:
1.加蓋印章
- 定義:指在文書或文件上加蓋官印的行為,是古代官方文件處理的重要環節。
- 文獻依據:該用法在清代文獻中常見,例如《漢語辭海》等工具書明确記載。
2.禦批诏書的轉錄
- 定義:指将皇帝用朱筆批改過的诏書内容謄錄到其他副本的過程。因古代帝王批閱多用朱筆(紅色),故稱“過硃”。
- 應用場景:清代官方文書處理中,若皇帝對诏書原稿進行增改,需由專人将修改内容轉錄至其他副本,确保政令統一。
- 文獻例證:
- 陳康祺《郎潛紀聞》卷十:“凡禦筆增改,遵録他本,謂之過硃。”
- 龔自珍《上大學士書》提到“過硃”是學士職責之一。
補充說明
- 字形演變:“硃”為“朱”的異體字,現代漢語中多寫作“過朱”,但“過硃”仍保留在曆史文獻中。
- 曆史背景:該詞反映了古代文書制度的嚴謹性,尤其是皇權對政務的直接幹預和記錄規範。
網絡擴展解釋二
過硃的意思
過硃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指的是一種用于塗寫或塗抹的細軟紅色物質,可以用于修飾或标注。
拆分部首和筆畫
過硃的部首為石,總共有14個筆畫。
來源和繁體
過硃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的釋義中,它是由“誤從石”和“血從木”兩個字組成。在繁體中,過硃的寫法為「過硃」。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過硃的寫法可能有一些變種。有時候它被寫作“過朱”或者“傳硃”等寫法。
例句
1. 他用過硃塗抹了一下書法作品的邊緣。
2. 這幅畫的紅色部分是用過硃勾勒的。
組詞
過硃化、過硃紅、過硃舌
近義詞
丹砂、丹霞
反義詞
白墨、黑墨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