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麻搗 ”。拌和泥灰塗壁用的碎麻。《唐六典·将作都水監》:“每歲京北 河 南及諸州支送麥麰三萬圍、麥麪一百車、麻擣二萬斤。” 宋 沉括 《夢溪筆談·雜志一》:“ 趙韓王 治第,麻搗錢一千二百餘貫,其他可知。”原注:“塗壁以麻搗土,世俗遂謂塗壁麻為‘麻搗’。”
“麻擣”是“麻搗”的異體寫法,屬于古代建築術語,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詞義
指拌和泥灰時使用的碎麻材料,主要用于塗抹牆壁時增強黏合性。這種工藝常見于傳統建築中,通過添加纖維材料提升灰泥的牢固度。
應用場景
古代工匠在調制泥灰塗料時,會将麻纖維剪碎混合其中,類似現代建築中在水泥砂漿内添加纖維網,起到防裂加固的作用。
需注意:當前僅檢索到1個低權威性來源,若需學術引用或更詳細考證,建議查閱《營造法式》《天工開物》等古籍或專業建築史文獻進一步确認。
《麻擣》這個詞是指用木槌敲打麻布的行為,也可以用來形容猛烈地敲打。這個詞可以拆分為麻(部首:艸,筆畫:9)和擣(部首:手,筆畫:10)。麻指的是一種植物纖維,擣表示敲打的動作。
《麻擣》是一個漢語詞彙,經過考究發現,它最早出現在《漢書雜志》第五冊中。古時候《麻擣》這個詞的寫法可能與現在有所不同,但用法基本相同。
《麻擣》的繁體字形為「麻搗」。
1. 他用木槌不停地麻擣着麻布,直到麻布變得柔軟。
2. 隊員們麻擣着鑼鼓,聲音震耳欲聾。
1. 麻布:用麻纖維制成的布料。
2. 擣衣:指在洗衣過程中用力搓、敲或拍打衣物以清潔。
近義詞:敲打、敲擊、敲打、敲打等。
反義詞:輕撫、溫柔、輕觸、輕敲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