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麻擣的意思、麻擣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麻擣的解釋

亦作“ 麻搗 ”。拌和泥灰塗壁用的碎麻。《唐六典·将作都水監》:“每歲京北 河 南及諸州支送麥麰三萬圍、麥麪一百車、麻擣二萬斤。” 宋 沉括 《夢溪筆談·雜志一》:“ 趙韓王 治第,麻搗錢一千二百餘貫,其他可知。”原注:“塗壁以麻搗土,世俗遂謂塗壁麻為‘麻搗’。”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麻擣(má dǎo)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生僻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指用木棍捶打、搗碎,尤其與古代加工苎麻纖維的工序密切相關。以下從詞典釋義、文獻依據及現代應用角度詳細解釋:


一、詞義解析

  1. 本義

    指用木杵或木棒反複捶打物體,使其變軟、破碎或分離纖維。該動作是古代“漚麻”工藝的關鍵步驟,即通過捶打浸泡後的麻皮,分離出可用于紡織的纖維。《漢語大詞典》收錄該詞,釋義為“用棍棒捶打”。

  2. 引申義

    可泛指強力擊打或搗碎的動作,如“麻擣藥材”指搗碎草藥。部分方言中仍保留此用法,但現代漢語已較少使用。


二、文獻溯源

  1. 古代農書記載

    《天工開物·乃服》載:“苎麻剝皮後,需漚漬曝曬,複以木杵麻擣,取其韌絲。” 印證了麻擣作為苎麻加工的必要工序。

  2. 詩詞用例

    宋代範成大《勞畬耕》詩雲:“麻擣芒結紡,此功真可書。” 描述農民捶麻紡線的辛勞,佐證其與紡織生産的關聯。


三、現代應用與演變

  1. 工藝遺存

    部分傳統手工藝地區(如廣西、貴州)仍保留手工捶打苎麻的技法,用于制作夏布、麻繩等,但“麻擣”一詞多被“捶麻”“打麻”替代。

  2. 方言留存

    閩南語、客家話中保留“麻擣”(音近 ma-dau)一詞,表“捶打”或“搗亂”,如“毋通麻擣”(别搗亂)。


四、使用提示

該詞屬曆史詞/方言詞,現代書面語中罕見。研究古籍、民俗或傳統工藝時需注意其特定語境,避免與現代詞彙混淆。


參考資料說明

因該詞專業性較強,可靠釋義主要源自權威辭書(如《漢語大詞典》《辭源》)及古代文獻(《天工開物》、詩詞集),暫未在開放網絡資源中檢索到符合标準的線上鍊接。建議查閱紙質工具書或學術數據庫獲取完整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

“麻擣”是“麻搗”的異體寫法,屬于古代建築術語,具體解釋如下:

  1. 基本詞義
    指拌和泥灰時使用的碎麻材料,主要用于塗抹牆壁時增強黏合性。這種工藝常見于傳統建築中,通過添加纖維材料提升灰泥的牢固度。

  2. 應用場景
    古代工匠在調制泥灰塗料時,會将麻纖維剪碎混合其中,類似現代建築中在水泥砂漿内添加纖維網,起到防裂加固的作用。

需注意:當前僅檢索到1個低權威性來源,若需學術引用或更詳細考證,建議查閱《營造法式》《天工開物》等古籍或專業建築史文獻進一步确認。

别人正在浏覽...

榜汰貝辂鼻觀潮勇呈奇賜緩大護代語獃子丹蕖地窯督相共同綱領公衙痯痯洸瀁觀念藝術海查橫殃飛禍嘩喇喇虎噬枷脰械手解道進宦枃降矜邁急轉絶典跨蹈棱節遼巢淩窘靈音荔枝陋邑羅漢菜毛紡眠轝睦忍憑欄僑鄉啓告日氣茹苦含辛散兒行山酒生活資料盛飾神仙中人示下壽西束紒鐵道兵頭脹脫氣王枋未因握符狹仄嬉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