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are] 母馬;也指未經調馭的馬
母馬。《三國志·魏志·杜畿傳》:“漸課民畜牸牛、草馬,下逮雞豚犬豕,皆有章程。”《晉書·涼武昭王玄盛傳》:“ 李君 有國土之分,家有騧草馬生白額駒,此其時也。”《隋書·許善心傳》:“勑以本官直門下省,賜物千段,草馬二十匹。” 章炳麟 《新方言·釋動物》:“今北方通謂牝馬曰草馬。”
“草馬”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彙,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
指母馬,常見于古代文獻和方言中:
在雲南文山彜族的草馬節中,“草馬”指用草、竹、野花等材料紮制的馬形裝飾物,象征驅邪祈福。例如節日中會制作高約2米的公母草馬及小馬,搭配鮮花裝飾。
部分網頁提到“草馬”出現在草藥配方或諺語中(如“牛吃草,馬吃料”),但這類用法多為字面組合,不構成獨立詞義。
該詞需結合語境理解,古籍和方言中多指母馬,而民族文化中則衍生出手工藝品含義。若需進一步考證文獻,可參考《三國志》《新方言》等來源。
《草馬》是指古代兵器中的一種木制仿制品,用于訓練騎兵,以便提高騎兵的馬術水平和戰鬥能力。草馬通常由木料制成,形狀像馬,常常用于模拟戰場上的各種動作和馬匹的行動。
《草馬》的拆分部首是“艸”和“馬”,其中“艸”表示草木類的意思,而“馬”表示馬匹。
根據漢字的筆畫,拆分的筆畫為9畫,其中“艸”部分的筆畫為3畫,而“馬”部分的筆畫為6畫。
《草馬》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軍事訓練中使用的一種木制模型馬。這種模型馬可以模拟真實的戰場環境和馬匹的動作,用以訓練騎兵技能。
在繁體字中,草馬的寫法繁體為「草馬」。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草馬可以寫作「舠馬」。其中,“舠”為舟的古體字,表示木制的船形,與草馬相似,用以表示草馬的含義。
1. 他的馬術水平非常高,每天訓練都會騎着草馬進行練習。
2. 這個戰場上擺放着許多草馬,讓騎兵們可以進行實戰模拟訓練。
組詞:草木、馬匹、馬良、草場、草坪、馬戲、馬訓、馬醫。
近義詞:木馬、模型馬。
反義詞:真馬、真實馬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