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乐府的意思、汉乐府的详细解释
汉乐府的解释
汉 代的乐府。分为郊庙歌辞、鼓吹歌辞、相和歌辞和杂曲歌辞等类。郊庙歌辞是为统治者祭祀所作的乐章;鼓吹歌辞原是军歌,后用于宫廷朝会、贵族出行等场合;其馀两类是从各地采集的民间歌谣,其中多有反映人民生活疾苦的作品。
词语分解
- 汉的解释 汉 (漢) à 天河:银汉。云汉。气冲霄汉。 成年男人:汉子。老汉。 中国人数最多的民族:汉族。汉人(a.汉族人;b.指汉代的人)。 中国朝代名:汉代。汉隶(a.汉代的隶书。b.具有东汉碑刻风格的隶书
- 乐府的解释 古代主管音乐的官署,后世把采集的民歌或文人模拟的作品也叫做;乐府;许用德制乐府。;; 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详细解释.古代主管音乐的官署。起于 汉 代。 汉 惠帝 时已有乐府令。 武帝 时定郊祀
专业解析
汉乐府是中国古代重要的诗歌形式与机构名称,具有双重含义:
一、作为音乐机构(汉代)
汉武帝时正式设立“乐府”官署,隶属少府,职责包括:
- 采集民歌:派遣官员到各地收集民间歌谣,“观风俗,知薄厚”(《汉书·艺文志》)。
- 创作乐章:为宫廷祭祀、宴飨等活动谱写曲辞,如《郊祀歌》。
- 整理乐谱:对先秦古乐及新创乐曲进行记谱与演奏管理。该机构延续至东汉,奠定了中国音乐文学官方整理的基础。
二、作为诗歌体裁(文学概念)
指汉代乐府机构采集、创作的歌诗及后世仿作,核心特征为:
- 现实主义精神:内容“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班固《汉书·艺文志》,多反映社会民生,如《战城南》揭露战争残酷,《东门行》描写贫民反抗。
- 叙事性突出:开创叙事诗传统,《孔雀东南飞》首创长篇叙事格局,与《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
- 形式自由灵活:句式杂言为主,押韵自由,语言质朴自然,如《江南》的复沓手法:“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三、文学价值与影响
- 承启诗史:继承《诗经》现实主义传统,推动五言诗成熟,直接影响建安文学。钟嵘《诗品》称其“质而不俚,浅而能深”。
- 题材开创:首次集中展现平民生活场景,如《陌上桑》塑造机智的采桑女形象,《十五从军征》控诉兵役制度。
- 体裁衍生:唐代新乐府运动(白居易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直接以汉乐府为典范,强调讽喻功能。
来源说明
本文释义综合参考权威汉语工具书及文学史著作,包括:
-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对“乐府”的机构与文体定义
- 游国恩《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对汉乐府艺术特征的论述
- 班固《汉书·艺文志》对乐府民歌的原始记载
- 郭茂倩《乐府诗集》(中华书局辑校本)对诗歌文本的收录与分类
网络扩展解释
汉乐府包含机构名称和诗歌体裁两层含义,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作为音乐机构
-
定义与起源
汉乐府是汉代设立的官方音乐机构,前身可追溯至秦代“少府”下属的乐舞管理部门。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12年)大规模扩建,负责采集民间歌谣、文人诗作并配乐,用于宫廷祭祀、宴会等场合。
-
职能
主要任务包括整理民间诗歌、创作祭祀乐曲,以及培训乐工。其采集的诗歌被称为“乐府诗”,成为汉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作为诗歌体裁
-
分类
汉乐府诗按用途可分为四类:
- 郊庙歌辞:贵族创作的祭祀乐章,如《安世房中歌》。
- 鼓吹曲辞:源自军乐,后用于宫廷仪式,如《战城南》。
- 相和歌辞:民间俗乐,多反映社会现实,如《陌上桑》《东门行》。
- 杂曲歌辞:来源不明的民歌,如《十五从军征》。
-
艺术特点
- 题材广泛:涵盖战争、民生、爱情等社会百态,具有现实主义精神。
- 叙事性强:通过生动情节刻画人物,如《孔雀东南飞》的悲剧叙事。
- 语言质朴:多采用五言和杂言体,贴近民间口语。
三、代表作品与影响
-
经典作品
- 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中国最长叙事诗)、《木兰辞》。
- 抒情诗:《饮马长城窟行》(思乡之情)、《上邪》(爱情誓言)。
- 讽刺诗:《十五从军征》(揭露兵役苦难)。
-
文学影响
汉乐府奠定了五言诗的基础,推动建安文学及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发展。杜甫、白居易等均受其现实主义风格启发。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作品内容,可参考权威文学史资料或《乐府诗集》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览...
八节搬场板蓝本操边近并疆兼巷不愉程役出禅词气第观恩牛怨李非行风透否否服勤扶舆感发橄榄子规律性禾旦纥纥横事魂常蹇谔江防兼收并畜金伏靖人稷下先生绝薪止火筐贡奎蹏良裘鳞光垄岗沙緑波盲书嬭子内战平臯铺行器岸樵烟奇利倾襟清运权府拳头上立得人﹐胳膊上走得马劬古饶忧弱子蜃楼石灰岩叔夏私钱调色板瓦碴儿挽辞罔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