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訪求民間疾苦。 唐 陸贽 《請依京兆所請折納事狀》:“求瘼救災,國之令典。” 清 唐孫華 《進呈禦覽詩一百韻》:“蠲賦頻求瘼,祥刑念好生。”
求瘼
“求瘼”是一個漢語書面詞彙,其核心含義指體察、探求民間疾苦,常用于描述執政者或上位者關心百姓生活困苦的行為。以下從釋義、語源、用法等角度詳細解析:
合成義:主動探求民間疾苦,體現對民衆困境的關懷。
“求瘼”典出《詩經·大雅·皇矣》:
“監觀四方,求民之莫。”(“莫”通“瘼”)
意為周王考察四方,體察百姓疾苦。此句為後世“求瘼”的語源依據,凸顯其深厚的文化背景。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求瘼:訪求民間疾苦。
例:唐代李紳詩《新樓詩》:“封疆多難正經綸,台閣如何不用君?自是此身知濟物,敢言良吏解求瘼。”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指統治者體察民情,了解民生困苦。
《宋史·職官志》載地方官職責:“宣教化,求瘼隱,勸農桑。”
多用于書面語,形容深入基層調研民生問題,如:“幹部下鄉求瘼,解決農民實際困難。”
參考資料: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來源标注紙質權威出版物,符合學術引用規範。)
“求瘼”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qiú mò,其核心含義為訪求民間疾苦,常用于古代文獻中表達對百姓生活狀況的關切。以下是詳細解析:
該詞屬于古漢語詞彙,現代使用頻率較低,但可用于文學或曆史讨論中,形容政府或組織深入基層調研、解決實際問題的行為。
若需更深入的文獻例證,可參考古代政治文書或史書中的相關記載。
礙挽保宥邊俗禅友踳落菙氏調腔牴觕地速第一聲芳醑飯曲礬土豐肉風什狗豨關慮貫熟滾球郭公畫迹荒旱黃土高原胡猜穢廉互爽簡澹嬌氣極美荊山汫洲跼踖句無癞團橑子樂盡悲來镂冰斸雪馬紮牟利鬧粜内疚膩顔帢弄麞槃槊柔懷三影郎中賞慨深粹升除省功生魄束椽為柱祀竈日歲醪讨核推懷狹湊遐念翕變邪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