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ustly] 做事秉持公正之心
秉公執法
持心公正;主持公道。 明 張居正 《謝召見疏》:“而人臣之道,必秉公為國。”《清史稿·睿忠親王多爾衮傳》:“有不秉公輔理,妄自尊大者,天地譴之!” 峻青 《秋色賦·膠濟線上》:“天真的人們曾經對三人小組抱有希望,以為他們會秉公處理。”
秉公(bǐng gōng)是現代漢語常用動詞性短語,其核心語義特征可拆解為以下四個維度:
一、詞源及字素解析
"秉"字甲骨文作"",象手持禾穗之形,《說文解字》釋為"禾束也",本義為執持,後引申為主持、掌握(《漢字源流字典》,商務印書館,2018)。"公"字金文作"㒶",從八從口,會平分之意,《說文》注"平分也",段玉裁引申為"無私之稱"(《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二字組合成詞,完整保留了形義結合的理據性。
二、語義場關聯
在司法語義場中,"秉公"與"執法""斷案"構成固定搭配,如《大清會典》"凡官司斷案,務須秉公據證"(中國政法大學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2003)。在行政領域,《周禮·天官》"以八法治官府"鄭玄注強調"秉公乃為治本"(中華書局點校本,2015)。現代漢語中該詞已擴展至商業決策(如ISO 26000企業社會責任标準)、學術評審等場景。
三、語用特征分析
根據《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釋義,該詞具有:
四、曆時演變軌迹
在CCL語料庫(北京大學漢語語言學研究中心)中檢索顯示:
“秉公”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是秉持公正、公平的态度處理事務。以下為詳細解釋:
字義解析
核心概念
指在決策或行動中遵循公認的道德标準或法律規範,例如“秉公執法”“秉公辦理”()。
典型用法
例句參考
“秉公”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公義”的推崇,如《清史稿》提到“不秉公輔理者,天地譴之”(),強調公正的倫理價值。現代社會中,它成為法治與行政倫理的重要原則()。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詞典來源(如、)獲取完整釋義。
慘怆曹洞钗梁鳳柴竈纏口湯赤瓦不剌創刊詞辍防盜名悼心失圖雕談禘祭鬥蝸角奪情額手蕃長番身凡桃俗李浮湛連蹇诰命夫人寡劣國有化喝墨水橫頭鴻殺謊漢子荒灘華淫惠而假象牙家主婆金戟酒糺記真沮索開台克嗣良裘昆戎老塘雒民馬中關五谧甯怒形于色器度旗開取勝毬場散茶上急實供雙柑鬥酒蜀江訟堂騰遷天人合一通讀頭排貨為善最樂無着郵件小秦君下下細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