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飾的戟。 唐 李白 《明堂賦》:“張龍旗與虹旌,攢金戟與玉戚。” 唐 杜甫 《醉為馬墜諸公攜酒相看》詩:“ 甫 也諸侯老賓客,罷酒酣歌拓金戟。” 宋 曾鞏 《送程公辟使江西》詩:“ 三吳 月出照金戟, 百越 風來吹玉斝。”
“金戟”是漢語中的一個文學意象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如下:
“金戟”指金飾的戟,其中“戟”是中國古代一種結合矛與戈功能的兵器,而“金”則強調其裝飾性。該詞多用于文學作品中,象征儀仗的華麗或權力的威嚴。
在古詩詞中,“金戟”常與“龍旗”“玉斝”等并列,主要用于:
戟作為實戰兵器在唐代已逐漸被淘汰,但鍍金、雕刻的戟仍作為儀仗用具存在,多見于宮廷衛隊或重要典禮,這與文學描寫相吻合。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詩句背景,可參考《全唐詩》或《唐宋文學意象研究》等文獻。
《金戟》是一個漢字詞語,其意思是用金屬制成的長幅兵器。
《金戟》的部首是“钅”,共有6個筆畫。
《金戟》原本由兩個單獨的漢字組成,即“金”和“戟”。它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戰争時期,當時為了增加對敵人的攻擊力,戰士們開始使用金屬制成的戟作為武器。
在繁體字中,“金”是「釒」,而“戟”保持不變。
古代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在“金”的古代寫法中,兩個橫線之間有幾個豎線,代表金屬的質感;而“戟”的古代寫法則更加簡潔,猶如一把戰戟的形狀。
他手持金戟,英勇地沖向敵人。
金戟可組成一些相關的詞語,如“金戟将軍”、“金戟矛盾”等。
近義詞:銀戟、鐵戟
反義詞:木戟、布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