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天人合一的意思、天人合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天人合一的解釋

中國 哲學中關于天人關系的一種觀點。與“天人之分”說相對立。認為“天”有意志,人事是天意的體現;天意能支配人事,人事能感動天意,由此兩者合為一體。 戰國 時 子思 、 孟子 首先明确提出這種理論, 漢 儒 董仲舒 繼承此說,發展為“天人感應”論。參閱《禮記·中庸》、 漢 董仲舒 《春秋繁露·深察名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天人合一"是中國古代哲學的核心思想之一,強調自然(天)與人類社會的和諧統一關系。以下是基于權威文獻的詳細解釋:

一、漢語詞典釋義

《漢語大詞典》定義:"天人合一"指天道與人道、自然與人為相通、相類和統一。古人認為天有意志,能支配人事;而人的行為也能感應上天。《辭海》進一步闡釋:此為"中國古代宇宙觀和人生觀的基本理念",主張人與自然在本質、規律上相互貫通。

二、思想淵源與哲學内涵

  1. 宇宙觀基礎

    源自《周易·系辭下》:"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将天、地、人視為有機整體。

  2. 儒家倫理實踐

    董仲舒《春秋繁露》提出:"天人之際,合而為一",主張君主施政需順應四時規律,如"慶賞罰刑"對應春夏秋冬。

  3. 道家自然觀

    《莊子·齊物論》強調:"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倡導破除物我界限,回歸自然本性。

三、文化價值與現代意義

現代哲學家張岱年在《中國哲學大綱》中指出,該思想體現了"宇宙根本秩序與人類道德律則的統一"。錢穆在《中國文化史導論》中稱此為"中國文化對人類的最大貢獻",為解決當代生态危機提供哲學資源。其核心價值在于:


參考文獻來源

  1.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21.
  2. 夏征農, 陳至立主編. 《辭海》(第七版).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19.
  3. 周振甫譯注. 《周易譯注》. 中華書局, 2012.
  4. 鐘肇鵬校釋. 《春秋繁露校釋》.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5.
  5. 陳鼓應注譯. 《莊子今注今譯》. 商務印書館, 2016.
  6. 張岱年. 《中國哲學大綱》. 商務印書館, 2015.
  7. 錢穆. 《中國文化史導論》. 九州出版社, 2011.

網絡擴展解釋

“天人合一”是中國古代哲學的核心思想之一,強調人與自然、宇宙的和諧統一關系。以下是綜合不同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内涵

  1. 整體觀與共生性
    認為天地萬物(包括人)是一個有機整體,具有共同本源和運行規律。人既是自然的一部分,又需順應自然法則生存發展,如《周易》所言“與天地合其德,與四時合其序”。

  2. 動态統一
    人與天的關系并非靜态結構,而是通過“氣”的運化相通,在動态中實現統一。《淮南子》以“天地運而相通,萬物總而為一”描述這種互動性。

二、哲學流派解讀

三、實踐意義

  1. 個人層面
    通過“認識依存關系→順應自然→發揮生命價值”的步驟實現身心與外界和諧。例如:春季養陽、冬季養陰的養生原則。

  2. 社會層面
    倡導人與自然共生共存,現代可延伸至生态保護理念,如避免過度開發、遵循可持續法則。

四、常見誤區


可通過等來源進一步查閱各流派具體論述。

别人正在浏覽...

阿吳暴迅保者拔宅飛升倍息不解之緣纏約鈔局塵汙寵樂淳維代詞賧佛肚裡蚘蟲方堙發首飛灰甘之若素貫玉雇傭兵役制顧瞻好手足懷猜化洽金镳玉絡謹始慮終九傷獧捷舉炊厥尾口氣狂狡誇豔撈什子軨軨利吻濛鴻明聖莫折木标披讀貔子潛在戚豎契繻燒紙馬沙禽飾匿手癢帥乘束刍書囿私鈚頭頌儀桐華彤庭唯唯連聲文謅謅握柄小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