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享受祿俸的官吏。《韓非子·喻老》:“ 楚 邦之法,祿臣再世而收地,唯 孫叔敖 獨在。”
(2).光祿勳的别稱。 漢 揚雄 《光祿勳箴》:“德人立朝,議士充庭,祿臣司光,敢告執經。”
祿臣是古代漢語中具有特定曆史内涵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詞義溯源
"祿臣"一詞由"祿"(俸祿)與"臣"(臣子)構成,最早見于《周禮》體系,指代通過功勳獲得國家俸祿的官員。《漢語大詞典》第7卷(商務印書館,1992)第1034頁将其定義為"受祿于君之臣",強調其與君主間的經濟依附關系。該詞在《禮記·王制》中已有相關記載:"諸侯之下士,視祿臣",說明其等級制度中的定位。
二、曆史演變特征
據《中國曆史大辭典·職官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2)記載,該稱謂在秦漢時期産生語義分化:
三、文獻例證分析
《春秋公羊傳·桓公四年》何休注雲:"祿臣謂不世位者",此注被《十三經注疏》(中華書局,1980)收錄為經典釋義,印證其與世襲制度的對應關系。唐代孔穎達在《五經正義》中進一步闡釋:"食祿之臣,君所任者也",強化了該詞的行政屬性。
四、相關概念辨析
與"勳臣"(功勳之臣)、"寵臣"(受寵之臣)不同,"祿臣"特指制度化官僚體系中的常規任職者。《古代官制詞典》(文物出版社,2005)指出,該詞在宋元以後逐漸被"流官""職官"等新術語取代,反映官僚制度的演進軌迹。
“祿臣”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分析,主要分為以下兩類解釋:
指享受俸祿的官吏
即領取國家俸祿的官員,屬于中性描述。例如《韓非子·喻老》中提到“祿臣再世而收地”,此處“祿臣”泛指受祿的臣子。
光祿勳的别稱
光祿勳為漢代官職名,負責宮廷宿衛及侍從事務。揚雄在《光祿勳箴》中稱“祿臣司光”,即以“祿臣”代指此職。
部分資料(如)将其視為成語,指依附權貴、以谄媚手段謀取私利的官員,帶有貶義。例如描述官員趨炎附勢時,可用“祿臣”諷刺其行為。
建議在具體使用中結合古籍原文語境,區分其含義差異。
哀歌比物假事鉢釪不律才高八鬥參軍戲誠慊笞擊叢刻挫敗丹溜東馳西擊督趣獨享爾爾放翁詞宮奚雊雉升鼎孤傳歸曲聒天氦氖激光器和氣子候長懷珠降城結胎噤閉金龜老悴李程理劇流鬯倫敦大學鬧氲氲疲悴疋丢撲答匹馬媲偶前祝清妙親友然信三墨沈鴻失晨雞石缁澍意私有主佻狎亡缺往人五角大樓汙口橫衊無相幹下海下馬坊小市民心包積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