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漠視。 清 李鬥 《揚州畫舫錄·新城北錄上》:“ 蕭日曂 之行孝,雖愚而情可憫,亦何忍概沒之!爰因舊志所傳,録而存之,其餘則各書名于後,以警世之恝視其親者。”
您查詢的“恝視”一詞可能存在用字偏差。根據現有資料,中文詞彙中更常見的是“迕視”,而“恝”與“迕”字形相近易混淆,現将兩詞分别說明:
迕視(wǔ shì)
釋義:迎面直視,指用非禮的态度注視他人。
文獻例證:如《高士傳》記載隱士焦先“目不與女子迕視”,體現避諱直視異性的禮儀觀念。
恝視(jiá shì,存疑)
“恝”本義為淡然、不經心(如“恝然”),但“恝視”未見于權威詞典。若按字面組合可解作“淡然看待”,但需注意該詞并非規範用法,建議優先使用“漠視”“忽視”等常見表達。
建議:若語境涉及禮儀禁忌,應使用“迕視”;若表達不在意之意,推薦使用通用詞彙,或确認原詞準确性。
《恝視》是一個漢字詞語,它表示對事物漠視、冷淡的态度。這個詞主要用來形容對一些事物視為無所謂或不重要的情緒或态度。
《恝視》的拆分部首是心字旁,它的部首是“廣”,表示與心有關的事物。它的筆畫總數為15畫。
《恝視》這個詞的來源比較晚,它最早出現在元代王實甫的文學作品中。這個詞的使用逐漸流傳開來,成為了描述人們對事物漠視的一個常用詞彙。
《恝視》的繁體字為「恝視」。
在古時候,恝視這個詞的寫法可能和現在有一些差異。然而,因為古代的漢字形态複雜多樣,具體寫法難以确定。
1. 他對自己的不幸經曆感到恝視,似乎并不在乎。
2. 她以一種恝視的眼神看着遠方,仿佛沒有受到周圍事物的影響。
恝然(形容詞):心情平靜、不動聲色的樣子。
恝然無動于衷(成語):心情平靜,毫不在意。
恝然若失(成語):心情平靜,仿佛失散了一樣。
漠視、淡漠、冷漠
重視、關注、關心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