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攻陷,攻占。《後漢書·光武帝紀下》:“ 潁川 盜賊寇沒屬縣, 河東 守守兵亦叛,京師騷動。”
“寇沒”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曆史文獻和字義分析如下:
寇沒(kòu mò)意為“攻陷、攻占”,指敵人或盜賊通過武力占領某地。例如《後漢書·光武帝紀下》記載:“颍川盜賊寇沒屬縣,河東守守兵亦叛,京師騷動。”
此處指颍川地區的盜賊攻占了所屬縣城。
主要用于描述古代戰亂或叛亂中領土被攻占的情況,如史書中的軍事記載。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屬于文言詞彙。
《寇沒》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叛亂或者盜匪的勢力消失或被消滅,社會恢複安定、太平的狀态。
《寇沒》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宀(寶蓋)和氵(水),它們表示這是一個跟“家”或者“水”相關的詞語。
《寇沒》的總共有13畫,是一個較複雜的漢字。
《寇沒》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在《漢書·匈奴傳》中,有一句話“而五部有犬丸、鸱夷、寇沒、樸侯等五部”。其中,“寇沒”即指匈奴部族的一個分支。
繁體字形為「寇沒」。
古代漢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以《康熙字典》為例,其中收錄的《寇沒》的字形寫作「寇沒」,跟現代漢字寫法稍有不同。
1. 經過多年的抵抗,國家終于實現了對叛亂勢力的徹底鏟除,寇沒後,人民生活逐漸恢複了安定。
2. 這個城市曾經遭受盜匪的困擾,但是警方的嚴厲打擊使得寇沒後,市民再也沒有被搶劫的擔憂。
- 寇盜:指盜賊。
- 全無寇黨:指國家沒有叛亂勢力。
- 匪患:意為叛亂或者煽動叛亂的勢力。
- 寇難:意為叛亂或者困擾社會安定的不穩定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