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寇沒的意思、寇沒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寇沒的解釋

猶攻陷,攻占。《後漢書·光武帝紀下》:“ 潁川 盜賊寇沒屬縣, 河東 守守兵亦叛,京師騷動。”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寇沒(kòu mò)是漢語中一個較為古舊的雙音節詞彙,其核心含義指“被外敵攻陷、掠奪或侵占”。根據《漢語大詞典》及《辭源》等權威辭書,該詞可拆解為以下釋義層次:

  1. 基本釋義

    “寇”本義為盜匪或侵略者,《說文解字》釋為“暴也”,引申為劫掠行為;“沒”在此語境中通“殁”,表示淪陷或覆滅。二字連用,特指土地、城池因外敵入侵而失守,如《後漢書·南匈奴列傳》載:“邊郡寇沒,黎民塗炭。”

  2. 字義延伸

    在文學化表達中,“寇沒”可擴展至抽象領域,例如《文心雕龍·時序》以“禮樂寇沒于戎馬”形容文化因戰亂衰敗,體現對社會秩序崩壞的隱喻。

  3. 用例與引證

    該詞多見于史書及古典文獻,如《宋史·兵志》記載“河朔之地,屢遭寇沒”,指北方領土反複被遊牧民族侵占。現代使用中,該詞多出現于曆史研究或文學創作,口語已罕用。

參考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

“寇沒”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曆史文獻和字義分析如下:

一、詞義解釋

寇沒(kòu mò)意為“攻陷、攻占”,指敵人或盜賊通過武力占領某地。例如《後漢書·光武帝紀下》記載:“颍川盜賊寇沒屬縣,河東守守兵亦叛,京師騷動。”
此處指颍川地區的盜賊攻占了所屬縣城。


二、詞語構成

  1. 寇(kòu):
    • 本義為“入侵、侵犯”,可指盜匪、外敵或敵人(如“海寇”“敵寇”)。
    • 字形演變:從“宀”(房屋)、“元”(人)、“攴”(持械擊打),表示入侵者持械攻擊室家。
  2. 沒(mò):
    • 此處讀作“mò”,意為“陷落、攻占”,而非“沒有”的常見義。

三、使用場景

主要用于描述古代戰亂或叛亂中領土被攻占的情況,如史書中的軍事記載。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屬于文言詞彙。


四、相關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案校阿媛百能百巧百折邊客敝腸不可勝言部帳産後熱蹴蹑膽大心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淡古丹極盜區跌卦疔瘇底滞凍幹黩財法香佛頭浮囊富贍鬲子公格狗盜汗馬之勞河豚黃皮畫粥誨敕驕抗狡澤靜涵吉星克達硜鄙攬延老話斂霧離殿利口離觞亂彈琴亂頭鹭朋鷗侶率正名田仆齋傾耳清聒三緻意土候完工穩操勝券文缋卧遊詳閱陷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