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記·季布栾布列傳》:“ 季布 母弟 丁公 ,為 楚 将。 丁公 為 項羽 逐窘 高祖 彭城 西,短兵接, 高祖 急,顧 丁公 曰:‘兩賢豈相戹哉!’於是 丁公 引兵而還, 漢王 遂解去。”後因以“兩賢相厄”指兩個有才能、德行的人互相為害。 宋 劉克莊 《沁園春·吳叔永尚書和餘舊作再答》詞:“撤我虎皮,讓君牛耳,誰道兩賢相厄哉。”
“兩賢相厄”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解釋如下:
指兩個有才能或德行的人互相迫害或陷入對立困境。其中“厄”意為迫害、困阻,“兩賢”則強調雙方均為賢能之士。
出自《史記·季布栾布列傳》:
楚漢相争時,劉邦被項羽部将丁公追擊至彭城西,危急時刻,劉邦對丁公喊道:“兩賢豈相厄哉!”(兩位賢者何必互相為難?)丁公聽後撤兵,劉邦得以脫險。後以“兩賢相厄”形容賢者間的沖突。
部分解釋(如“同時遭遇不幸”)可能存在偏差,需結合《史記》原典語境,核心仍是“賢者互害”而非單純共患難。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史記》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漢典、搜狗百科)。
《兩賢相厄》是一個成語,形容兩個賢人同時遭遇困境或不幸的情況。這個成語的拆分部首是“言”和“廠”,部首的筆畫分别為7畫和2畫。
《兩賢相厄》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太平禦覽》這本古代文獻中,這本書是唐代的文獻輯錄,收錄了大量的引語和文獻摘編。在《太平禦覽》中,有一篇文章記載了兩位賢人陶淵明和劉伶同時遭遇厄運的故事,這就是這個成語的來源。
《兩賢相厄》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兩賢相厄」。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兩賢相厄》的寫法是「兩賢相厄」,字形與現代寫法基本相同。
1.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有時候就像《兩賢相厄》,不幸總是同時降臨。
2. 他們兩個都是國家的寶貴人才,沒想到竟然遭遇了《兩賢相厄》。
1. 公德、人品、修養等屬于道德的組詞。
2. 寶貴、可貴、珍貴等屬于貴重的組詞。
1. 同倒運
2. 共厄運
1. 一賢一運
2. 另一個賢人順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