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遑遽的意思、遑遽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遑遽的解釋

驚懼不安。《列子·楊朱》:“ 孔子 明帝王之道,應時君之聘,伐樹於 宋 ,削迹於 衛 ,窮於 商 周 ,圍於 陳 蔡 ,受屈於 季氏 ,見辱於 陽虎 ,戚戚然以至於死,此天民之遑遽者也。” 南朝 宋 東陽無疑 《齊諧記·董昭之》:“ 吳 當陽縣 有 董昭之 者,曾乘船過 錢塘江 ,江中央見有一蟻,著一短蘆,一頭迴,復向一頭,甚遑遽。” 宋 陳亮 《酌古論·崔浩》:“ 唐太宗 伐 薛仁杲 ,既破 宗羅睺 於 淺水原 ,遂以二千騎進逼城下, 仁杲 遑遽出降。”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香雲》:“忽有人傳報上宅,小娘子親來問姆疾, 杜 與女郎頗遑遽。”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遑遽”是漢語中表示急迫狀态的複合詞,由“遑”“遽”兩個語素構成。《漢語大詞典》将其釋義為“驚惶不安的樣子”,現代漢語中多用于書面語境,形容人在突發狀況下表現出的慌亂之态。

從構詞角度分析,“遑”本義為“閑暇”,常以否定形式“不遑”表示無暇顧及,如《詩經·小雅》的“不遑啟處”;“遽”則指“倉促”,《左傳·僖公二十四年》有“公遽見之”的用例。二字組合後,“遑遽”既包含時間緊迫的客觀狀态,又暗含主觀情緒上的不安。例如《宋書·武帝紀》中“内外遑遽”即描繪了局勢動蕩時衆人惶恐的情形。

該詞在語義演變中呈現情感強化的趨勢:《廣韻》時代側重客觀描述匆忙狀态,至明清小說如《醒世恒言》中“心中遑遽”已明顯側重心理層面的慌亂。現代漢語使用中,常見于曆史文獻解讀或文學創作中,口語場景較少出現。

(本文釋義參考《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年版,例句引自《十三經注疏》中華書局2009年整理本)

網絡擴展解釋

“遑遽”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不同文獻和語境綜合理解:

一、基本含義

行動迅速,毫不猶豫
由“遑”(沒有時間)和“遽”(急促)組合而成,形容在緊急情況下果斷行動的狀态。例如:“面對突發危機,他遑遽應對,避免了損失。”


二、引申含義

驚懼不安
部分古籍文獻中,“遑遽”被解釋為惶恐驚慌的心理狀态。例如:


三、使用辨析

  1. 語境差異
    現代使用更側重“迅速行動”的積極含義,而古漢語中多用于描述心理層面的慌亂。
  2. 權威性參考
    查字典等工具書以“行動迅速”為核心釋義,而古籍引證則補充了情感層面的解讀。

建議結合具體文本語境選擇釋義。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列子》等原典。

别人正在浏覽...

谙知百和香别籍異財岔路口城湍襯施錢赤白白疇懷蹙金結繡寸縷大好老登鹳雀樓等米下鍋雕瘁踧踧飛旋溉導赓響哥詠功列供養挂鐮花名冊徽柔建功立業蛟革糾拾就閑絹布慷慨悲歌課習涼白開靈巫龍燈鹿糲麻疹黾池木局披膊撬杠惬快漆工奇瑰青牋囚牢入閤色如死灰衫褑室妹屬當天铎題紅通昽痛痛讬心晚近文房四物下車作威享名閑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