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驚懼不安。《列子·楊朱》:“ 孔子 明帝王之道,應時君之聘,伐樹於 宋 ,削迹於 衛 ,窮於 商 周 ,圍於 陳 蔡 ,受屈於 季氏 ,見辱於 陽虎 ,戚戚然以至於死,此天民之遑遽者也。” 南朝 宋 東陽無疑 《齊諧記·董昭之》:“ 吳 當陽縣 有 董昭之 者,曾乘船過 錢塘江 ,江中央見有一蟻,著一短蘆,一頭迴,復向一頭,甚遑遽。” 宋 陳亮 《酌古論·崔浩》:“ 唐太宗 伐 薛仁杲 ,既破 宗羅睺 於 淺水原 ,遂以二千騎進逼城下, 仁杲 遑遽出降。”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香雲》:“忽有人傳報上宅,小娘子親來問姆疾, 杜 與女郎頗遑遽。”
“遑遽”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不同文獻和語境綜合理解:
行動迅速,毫不猶豫
由“遑”(沒有時間)和“遽”(急促)組合而成,形容在緊急情況下果斷行動的狀态。例如:“面對突發危機,他遑遽應對,避免了損失。”
驚懼不安
部分古籍文獻中,“遑遽”被解釋為惶恐驚慌的心理狀态。例如:
建議結合具體文本語境選擇釋義。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列子》等原典。
遑遽(huáng jù)是一個漢字詞語,含義為匆忙。下面是關于它的一些拆分、來源、繁體形式、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遑遽是一個複合字,由兩個部分組成。其中,左邊的辶(辵)是漢字的部首之一,意為“邊走”的意思,它是由“走”字演變而來。右邊的具有獨立意義且可拆解的部分是旭(日),表示太陽初始升起的景象。
遑遽的總筆畫數為12劃。其中,辶部的筆畫數為3劃,旭部的筆畫數為9劃。
遑遽最早出現在《莊子·天下篇》中,其原文為:“物無遺民而不足,故有遑遽之聲”。遑遽在這裡被用于形容聲音的急促迅速,引申為人的行動匆忙,沒有停留的意思。
遑遽的繁體形式為遑遽。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遑遽的舊體寫法為遑遽。
例句1: 他匆匆忙忙地趕往車站,眼看火車即将到達。
例句2: 時間如此緊迫,我們必須遑遽行動,不能拖延。
遑惶、遑論、急遽、奔遽
急匆匆、急馳、急忙、急迫
從容、悠閑、泰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