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書蟲的意思、書蟲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書蟲的解釋

《漢書·五行志中之下》:“ 昭帝 時, 上林苑 中大柳樹斷仆地,一朝起立,生枝葉,有蟲食其葉,成文字。”後用“書蟲”泛指食葉蟲。 宋 蘇轼 《宿馀杭法喜寺》詩:“稻涼初吠蛤,柳老半書蟲。”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書蟲”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字面含義

  1. 生物概念
    原指蛀蝕書籍的昆蟲,如蠹魚(衣魚)。《漢書·五行志》記載,漢代上林苑柳樹葉被蟲蛀出文字痕迹,後以“書蟲”泛指食葉蟲。宋代蘇轼詩句“柳老半書蟲”也印證了這一用法。

  2. 詞源演變
    “書蟲”作為現代漢語詞彙,源于民國時期對英文“bookworm”的直譯。


二、比喻含義

  1. 褒義用法
    指熱愛閱讀、專注學習的人,強調對書籍的癡迷與求知欲。例如“小書蟲”常被用來形容酷愛讀書的兒童。

  2. 貶義用法
    指死讀書、不知變通的人,如“書呆子”。部分文獻批評其“兩耳不聞窗外事”的脫離實際傾向。


三、文化意義

從蛀書蟲到文化符號,“書蟲”體現了物種與知識的共生關系。其演變過程反映了人們對閱讀行為的雙重态度:既贊美知識的追求,又警惕機械化的學習方式。

提示:具體語境決定詞義色彩,需結合上下文判斷褒貶。更多曆史用例可參考《漢書》及蘇轼詩作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書蟲》的意思

《書蟲》一詞指的是熱愛讀書并沉迷于閱讀的人。這個詞形象地比喻讀書像一隻小蟲子在心中啃咬,使人陶醉其中,樂此不疲。

拆分部首和筆畫

《書蟲》由兩個漢字組成,拆分部首即是“言”和“虍”,分别在左右兩邊。其中,“言”是指的“言字旁”,常見的部首,而“虍”是指的“虍字旁”,也是常見的部首。它們分别有5個和5個筆畫。

來源和繁體

《書蟲》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20世紀初出現的寓言故事《書蟲》。故事描述了一隻小蟲子厭倦了尋找食物而轉而追求知識的故事,引申出對閱讀的熱愛。在繁體字中,書蟲被寫作“書蟲”。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書蟲的“書”字《說文解字》以及其他古文字典中稱為“籀”,它的外形與現代漢字的“書”相似。而“蟲”字的古字形則為“虍”。

例句

1. 他是一個真正的書蟲,整個假期他都待在圖書館裡。
2. 她似乎永遠停不下來,真是一隻無可救藥的書蟲。

組詞

書友、讀書、書香、書籍、書房、讀者

近義詞

書迷、書癡、愛書人

反義詞

書香不氣、不近書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