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畧窺一班”。同“ 略見一斑 ”。 明 張居正 《答南列卿陳我度》:“孤雖不肖,其于人之賢否,畧窺一班,内不敢任愛憎之私,外不輕信毀譽之説。”
“略窺一班”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詳細解釋:
該成語意為通過局部觀察來推測整體情況,強調對事物的了解僅停留在表面或片段,未能深入全面。需要注意的是,其常與“略見一斑”混用,但實際應為“略窺一斑”(“班”為“斑”的誤寫),後者更符合傳統用法。
最早見于明代張居正的《答南列卿陳我度》:“孤雖不肖,其于人之賢否,略窺一班,内不敢任愛憎之私,外不輕信毀譽之說。”。此處通過觀察他人的部分行為來判斷其品性,體現了成語的核心意義。
如需進一步了解傳統成語的演變,可參考權威詞典如漢典(來源1)或滬江詞典(來源2)。
《略窺一班》是一個成語,常用來形容對事物一探究竟,揭示背後的真實情況。它指的是初步了解一個群體或者團隊、班級等人員構成和特點。
《略窺一班》的拆分部首是 "白"、"穴"。它總共有10個筆畫。
《略窺一班》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孟子·盡心上》篇,後來又在其他文獻中陸續出現。它的含義逐漸演變,指的是通過簡單觀察,對某個集體的特點和成員有一個初步的了解。
《略窺一班》是這個成語的繁體寫法。
古代的漢字寫法和現代略有不同。然而,由于字形的演變,現在我們使用的字形已經改變了很多。《略窺一班》是現代漢字的寫法,在古代寫法中可能存在一些區别。
他剛加入這個團隊,隻能略窺一班,還需要進一步了解他們的工作方式和态度。
略觀、一探、窺測、班級、人員、特點
略知一二、粗淺了解、一窺究竟、略知皮毛
深入了解、全面認識、深究、徹底分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