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argue about little details;engage in petty calculations;be calculating in small matters] 計較輕重。亦用以比喻品評優劣或過分計較瑣事
盡着你說短論長,一任待掂斤播兩。——元· 王實甫《西廂記》
(2) 亦作“掂斤抹兩”
估量輕重。亦以喻品評優劣或形容過分計較。 元 王實甫 《西廂記》第一本第二折:“盡着你説短論長,一任待掂斤播兩。” 清 蔣士铨 《臨川夢·說夢》:“苦煞了懦兒郎,聽憑恁掂斤播兩;愁煞了窮夫婿,忍耐他數米量柴。”《醒世姻緣傳》第二六回:“自己掂斤播兩的不捨得用,你卻這樣撒潑,也叫罪過。”
“掂斤播兩”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一、讀音與結構
拼音:diān jīn bō liǎng
結構:聯合式成語,由“掂”“斤”“播”“兩”四字組成,原指用手托量物品的重量,後比喻過分計較細節。
二、基本含義
比喻在小事情上過分計較或權衡利弊,常帶有貶義色彩。例如形容人對瑣事、利益過于在意,缺乏大度。
三、出處與演變
最早見于元代王實甫《西廂記》:“任憑人說短論長,他不怕掂斤播兩。”。後世文學作品中亦有使用,如《晚清文學叢鈔》提到“非但不能照辦,還要掂斤播兩”。
四、用法與示例
五、擴展說明
該成語的變體“掂斤抹兩”偶見使用,但“掂斤播兩”為通用标準形式。其核心在于強調對細微之事的過度關注,而非實際衡量重量,使用時需注意語境是否適合批評性表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