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消渴病。 唐 陳子昂 《昭夷子趙氏碑》:“在 大梁 遭命不造,發痟疾而卒。” 唐 陸贽 《李澄贈司空制》:“痟疾攻中,癰疽發外。”參見“ 消疾 ”。
(2).頭痛病。 宋 委心子 《新編分門古今類事·奚陟推案》:“ 陟 先有痟疾,加之熱甚,茶不可待,躁悶頗極。”
“痟疾”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如下:
消渴病
指古代對糖尿病或類似代謝性疾病的稱呼,主要表現為多飲、多尿等症狀。
頭痛病
也可指頭部疼痛的病症,可能與古代對頭痛症狀的統稱相關。
建議結合具體文獻語境理解其含義。
痟疾(diāo jí)是一個古代漢字詞彙,意為“病痛”或“疾病”。它代表着人體内出現的某種不適或病痛,并可以用來描述各種不同的疾病狀況。
痟疾的拆分部首是“疒”(疔部)和“痿”(疒部),它們分别表示相關的病痛和疾病。總共有11個筆畫,其中“疒”部的筆畫為5,而“痿”部的筆畫為6。
痟疾源于古代漢字,早在《康熙字典》中就有所記載。在繁體字中,痟疾的寫法為“痆疾”。
在古時候,痟疾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在古代文獻中,我們可以找到類似于“病疾”、“痩疾”或“蛀疾”的寫法,這些寫法都形象地描述了痟疾所帶來的疼痛和不適。
1. 這個年輕人一直在忍受痟疾的折磨,卻堅持工作。
2. 醫生通過檢查診斷出他身上的痟疾是由于營養不良引起的。
1. 痟疾纏身
2. 痟疾纏綿
3. 痟疾叢生
1. 疾病
2. 疼痛
3. 痛苦
健康、康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