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消渴病。 唐 陳子昂 《昭夷子趙氏碑》:“在 大梁 遭命不造,發痟疾而卒。” 唐 陸贽 《李澄贈司空制》:“痟疾攻中,癰疽發外。”參見“ 消疾 ”。
(2).頭痛病。 宋 委心子 《新編分門古今類事·奚陟推案》:“ 陟 先有痟疾,加之熱甚,茶不可待,躁悶頗極。”
痟疾是古代漢語中表示特定病症的專有名詞,其核心含義指代與消渴症相關的疾病。從構字法分析,“痟”由“疒”與“肖”組成,“疒”為病字旁,“肖”表聲兼表意,暗含身體逐漸消瘦的病态特征。該詞最早見于《周禮·天官》記載“春時有痟首疾”,東漢鄭玄注曰“痟,酸削也”,指頭部酸痛伴隨肢體消瘦的症候。
在傳統醫學典籍中,痟疾常與消渴病相關聯。《黃帝内經素問·奇病論》描述“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其中消渴症狀與痟疾的臨床表現高度吻合。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進一步闡釋:“痟即消渴病也,消渴者,渴而飲水,多食數溲,謂之消中”,明确指出痟疾與代謝異常相關的病理特征。
現代中醫文獻多将痟疾歸入消渴症範疇,其典型症狀包括多飲、多食、多尿伴進行性消瘦,相當于現代醫學中的糖尿病或尿崩症。需要注意的是,古代醫籍中的痟疾概念涵蓋範圍較廣,可能包括甲狀腺功能亢進等具有相似症狀的疾病。
“痟疾”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如下:
消渴病
指古代對糖尿病或類似代謝性疾病的稱呼,主要表現為多飲、多尿等症狀。
頭痛病
也可指頭部疼痛的病症,可能與古代對頭痛症狀的統稱相關。
建議結合具體文獻語境理解其含義。
白羲草頭成比抽演登龍東掖芳芷煩殷風馨分虎赓本龜鏡豪氂賄縱驕陵急帶解放前稽固金靈馬祭品舅姑偈子考政藍礬樂儀栗陸立侍落意木梗之患目若懸珠南庭内法手凝锳偏據匹庶輕易侵枉邛萊七志屈厄群願戎虜容曳三舍生三五夕食店石郎飾配市引說客水賊疏眉朗目透劍門頹傷枉策萬世無資格鏬漏小律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