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畧窥一班”。同“ 略见一斑 ”。 明 张居正 《答南列卿陈我度》:“孤虽不肖,其于人之贤否,畧窥一班,内不敢任爱憎之私,外不轻信毁誉之説。”
“略窥一班”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详细解释:
该成语意为通过局部观察来推测整体情况,强调对事物的了解仅停留在表面或片段,未能深入全面。需要注意的是,其常与“略见一斑”混用,但实际应为“略窥一斑”(“班”为“斑”的误写),后者更符合传统用法。
最早见于明代张居正的《答南列卿陈我度》:“孤虽不肖,其于人之贤否,略窥一班,内不敢任爱憎之私,外不轻信毁誉之说。”。此处通过观察他人的部分行为来判断其品性,体现了成语的核心意义。
如需进一步了解传统成语的演变,可参考权威词典如汉典(来源1)或沪江词典(来源2)。
《略窥一班》是一个成语,常用来形容对事物一探究竟,揭示背后的真实情况。它指的是初步了解一个群体或者团队、班级等人员构成和特点。
《略窥一班》的拆分部首是 "白"、"穴"。它总共有10个笔画。
《略窥一班》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篇,后来又在其他文献中陆续出现。它的含义逐渐演变,指的是通过简单观察,对某个集体的特点和成员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略窺一班》是这个成语的繁体写法。
古代的汉字写法和现代略有不同。然而,由于字形的演变,现在我们使用的字形已经改变了很多。《略窥一班》是现代汉字的写法,在古代写法中可能存在一些区别。
他刚加入这个团队,只能略窥一班,还需要进一步了解他们的工作方式和态度。
略观、一探、窥测、班级、人员、特点
略知一二、粗浅了解、一窥究竟、略知皮毛
深入了解、全面认识、深究、彻底分析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