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鹿鼎記的意思、鹿鼎記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鹿鼎記的解釋

《鹿鼎記》是香港作家金庸的最後一部長篇武俠小說。該小說于1969年-1972年間創作,背景設置在明末清初(1644年-16 * ),描寫了一個出身于社會最底層的少年韋小寶的傳奇經曆。1969年10月24日開始在《明報》連載,到1972年9月23日刊完,一共連載了2年11個月。本書是金庸的封筆之作,已被多次改編電視劇、電影。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鹿鼎記》書名中的“鹿”和“鼎”具有多重象征意義,需從曆史典故、小說情節和主題隱喻三方面綜合理解:

  1. 曆史典故來源

    • “鹿”取自“逐鹿中原”,比喻群雄争奪天下。典故源于《史記·淮陰侯列傳》,以“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暗喻政權更疊。
    • “鼎”出自“問鼎中原”,象征權力正統。相傳大禹鑄九鼎代表九州,後世将“鼎”視為國家政權象征。
  2. 小說情節關聯

    • 鹿鼎山:小說中清朝龍脈所在地,各方勢力争奪的關鍵,暗合“逐鹿”與“問鼎”的具象化表達。
    • 鹿鼎公:韋小寶因功受封的爵位,既體現清廷對其功勞的認可,也暗示他在權力漩渦中的特殊位置。
  3. 主題隱喻
    金庸通過書名追問權力的本質:表面是英雄争奪天下(如吳三桂、鄭經等勢力),實則由韋小寶這類無武功、善權謀的市井人物左右時局。書中借“人為鼎镬,我為麋鹿”的比喻(),批判權力鬥争對百姓的壓迫,呼應了“鹿”作為溫和生靈被宰制的意象。

總結
書名融合曆史典故與反諷手法,既指向傳統武俠的“争霸”主題,又通過韋小寶的荒誕成功解構了英雄叙事,揭示權力遊戲的虛無本質。

網絡擴展解釋二

《鹿鼎記》的意思

《鹿鼎記》是金庸先生的一部曆史武俠小說,描寫了年輕的韋小寶在江湖中的奇遇和成長故事。鹿鼎是指一種烹饪用的器具,用來炖煮鹿肉。記則表示記錄或記載。整個詞語的意思可以解釋為用鹿鼎來記錄、記載下來的故事。

拆分部首和筆畫

《鹿鼎記》這個詞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鹿(部首鹿,讀音:lù)和記(部首言,讀音:jì)。鹿部分的筆畫為12畫,記部分的筆畫為10畫。

來源和繁體

《鹿鼎記》一詞來源于古代文化中對鹿和鼎的象征意義。而繁體字“鹿鼎記”則是使用繁體字形式書寫的。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漢字的字形與現代有所不同。對于《鹿鼎記》這個詞語來說,古時候的寫法會略有差異,可以寫作“鹿鼎記”(記字中的三點水寫作隸書風格)。

例句

1. 金庸先生的《鹿鼎記》被公認為武俠小說經典之一。

2. 我正在看《鹿鼎記》,故事非常有趣。

3. 他準備在考試中背誦《鹿鼎記》的一章。

組詞

1. 鹿皮(lù pí):鹿的皮毛。

2. 鼎力(dǐng lì):形容力量強大或支持堅定。

3. 記錄(jì lù):記錄下來。

近義詞

1. 漢字有非常豐富的近義詞,和《鹿鼎記》意思接近的有:鹿鼎紀、鹿鼎傳。

反義詞

與《鹿鼎記》的意思相反的詞語很難找到,因為它描述的是一個具體的小說名字,沒有明顯的反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