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韓非子·說林上》:“ 子胥 出走,邊候得之, 子胥 曰:‘上索我者,以我有美珠也。今我已亡之矣,我且曰子取吞之。’候因釋之。”後用為隨機應變的典實。 唐 駱賓王 《夕次舊吳》詩:“懸劍空留信,亡珠尚識機。”
“亡珠”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以從字面、典故和引申義三個層面解析:
“亡”指丢失或失去,“珠”指珍寶,字面意思為“丢失了珍珠”。常比喻失去珍貴的財物、機會或價值。
《韓非子·說林上》記載了伍子胥逃亡時的一個故事:
字面引申:
描述重要事物(如財物、時間、機遇等)的喪失,例如“亡珠之憾”。
典故引申:
強調臨機決斷的能力,如唐代駱賓王詩句“亡珠尚識機”,即借用此典贊美機敏。
需注意不同語境下的含義差異:
建議在具體應用中根據上下文判斷詞義側重。
《亡珠》是一個成語,意思是珍貴的物品失去了。比喻重要的東西或機會因疏忽而失去。
《亡珠》可以拆分為“亡”和“珠”兩個部首。
“亡”是指物品失去或喪失的意思,它的拼音是"wáng",有3個筆畫。
“珠”是指珍貴的寶石或珠寶,它的拼音是"zhū",有10個筆畫。
《亡珠》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南朝宋時期的文學作品《莊子·天下篇》。該篇描述了一個故事,講述了一個宮女悲傷地說:“害我失了珠,卻來販錦為我裁帛。”意思是說因為失去了寶珠而去販賣錦緞來買衣服。
《亡珠》的繁體字為「亡珠」,與簡體字沒有區别。
在古代,漢字的形态和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根據古代拆字法,可以将《亡珠》拆分成“亡”和“珠”兩個字,它們的形态可能與現在的寫法有些不同。例如,在字形上,“亡”可能顯示為其象形含義,而“珠”可能有更為繁複的結構。
1. 他因為疏忽大意,亡珠了這次重要的商機。
2. 她努力奮鬥,不願意再亡珠一次。
亡去、珠寶、重要、失去、疏忽、機會
喪失、損失、流失、遺失、錯失
得到、獲得、保留、獲取、不失、不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