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拉屎撒尿。 宋 錢愐 《錢氏私志》:“師雲:‘在行住坐卧處,着衣吃飯處,痾屎剌撒處。’”
(2).地名。La’sa的音譯。在今 阿拉伯半島 南岸 木卡拉 (Mukalla)附近。《明史·外國傳七·剌撒》:“ 剌撒 , 忽魯謨斯 ……諸國入貢。”《明史·外國傳七·剌撒》:“ 剌撒 ,自 古裡 順風二十晝夜可至。 永樂 十四年遣使來貢。”
“剌撒”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語境和發音區分:
排洩行為
指拉屎撒尿,屬于古代口語或方言用法。如宋代《錢氏私志》記載:“痾屎剌撒處”,即描述日常排洩行為。
地名
為阿拉伯語“La'sa”的音譯,位于今阿拉伯半島南岸木卡拉(Mukalla)附近。明代文獻《星槎勝覽》《明史》均提及此地,是鄭和下西洋途經的重要地點。
成語“剌撒”(發音:lá sā)
部分現代詞典(如)提到其意為“聰明、鋒芒畢露”,但此解釋缺乏權威古籍佐證,可能與“刺”字相關詞彙混淆,需謹慎使用。
古漢語中的“刺”義
提到“剌撒”指用尖銳物體刺入,但此用法未見廣泛文獻支持,可能為方言或誤傳。
若需引用“剌撒”,優先參考其古漢語含義(排洩、地名),并注意發音差異。其他解釋建議結合權威古籍或方言研究進一步考證。
剌撒(là sā)是一個漢字詞語,其詞義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指用刀或利器刺、挑、割,引申為剝削、壓迫;二是指制作、做、制造。這個詞語來自于古代漢語,擁有豐富的文化内涵。
剌撒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左邊的邑(yì)和右邊的刂(dāo)。
剌撒總共包含了20個筆畫,其中邑部包含了一筆,刂部包含了左右兩筆。
繁體字形式為:剌撒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剌撒可以寫作“剌卅”,其中卅是對三十的簡化,表示一個較大的數字。
1. 他用尖刀剌撒了蘋果。
2. 那個國家一直剌撒着工人的利益。
剌撒可以與其他詞語組合成新的詞語,例如:剌撒利、剌撒手、剌撒政權等。
近義詞:刺、割、紮
反義詞:生産、創造、建設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