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受籙的意思、受籙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受籙的解釋

1.古代皇帝自稱受命于天,接受所謂天賜的符命之書,叫受箓。《詩·大雅·文王序》“ 文王 受命作 周 也” 唐 孔穎達 疏:“伐 崇 ,作 靈臺 ,改正朔,布王號於天下,受籙應《河圖》。”

2.指道家接受符箓。 劉師培 《<文說>序》:“由是 五祖 傳燈, 靈素 受籙,師承所在,罔敢或遺,可謂文章之桎梏矣。”

3.謂新皇帝登基按道家的儀式接受符箓。《隋書·經籍志四》:“後 周 承 魏 ,崇奉道法,每帝受籙,如 魏 之舊。”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受箓(shòu lù)是道教特有的一種宗教儀式和傳承制度,指道士通過特定儀式接受記載天神名諱、職司及符咒圖箓的法牒,标志着其正式獲得神職資格、通神能力及傳承道法的合法性。這一概念包含以下核心内涵:


一、字義與宗教内涵

  1. “受”與“箓”的本義

    “受”指接納、承繼;“箓”原指帝王冊封的文書,道教引申為天神授予的秘文符契。道教認為“箓”是溝通天人的憑證,如《正一修真略儀》載:“箓者,錄也。修真之士,既受道法,錄其神職以契真靈。”

    來源:《中華道教大辭典》(胡孚琛主編)

  2. 宗教儀式性

    受箓需經齋醮科儀,由高功法師傳授符箓、法印、職牒等信物。例如正一派弟子受箓後,可獲《太上三五都功經箓》等法箓,賦予其召遣神吏、主持齋醮的職權。

    來源:中國道教協會《道教儀範》


二、曆史演變與宗派差異

  1. 早期道教傳統

    東漢五鬥米道已有受箓制度,《三國志》載張魯“以鬼道教民,其來學者皆授符箓”。南北朝後,靈寶派、上清派進一步完善箓階體系,如“七階仙箓”劃分道士修行等級。

    來源:《中國道教史》(卿希泰著)

  2. 正一派與全真派之别

    • 正一派:以符箓為核心,受箓為入道必經儀式,箓職分“都功”“盟威”等階次。
    • 全真派:重内丹修煉,受戒(如“三壇大戒”)取代受箓為傳承主制,但部分分支仍保留符箓傳統。

      來源:《道教基礎知識》(李養正著)


三、文化意義與象征

  1. 天人契約的象征

    箓被視為天神與道士的盟約,《雲笈七籤》稱:“箓者,三天之妙旨,萬神之靈權。”受箓者須持戒修行,以符箓召神劾鬼、濟世度人。

    來源:《道藏·雲笈七籤》

  2. 社會功能與傳承

    曆史上受箓儀式需官府核準(如唐代道箓司),兼具宗教資質認定功能。現代道教仍延續此制,如龍虎山天師府定期舉辦授箓大典,維系道脈正統。

    來源:中國道教協會官網《道教正一派傳度授箓規儀》


四、現代規範與學術界定

中國社會科學院《宗教大辭典》明确定義:“受箓是道教正一派傳承道法、确立道階的制度,道士受箓後方可稱為‘法師’。”當代受箓需經道教協會考核,确保符合國家宗教法規與教内戒律。

來源:《宗教大辭典》(任繼愈主編)


權威參考文獻

  1. 《中華道教大辭典》,胡孚琛主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2. 《中國道教史》(四卷本),卿希泰主編,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
  3. 中國道教協會官網:http://www.taoist.org.cn(見“道教儀軌”欄目
  4. 《道藏》,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聯合出版,1988年影印本。
  5. 《正一授箓科儀》,張金濤主編,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年。

網絡擴展解釋

“受籙”是道教中的重要儀式,也涉及古代帝王的政治象征,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

  1. 帝王受命象征 古代帝王自稱受天命統治,通過接受天賜符書(籙)确立合法性。這種儀式源自谶緯思想,将皇權與神權結合。

  2. 道教宗教儀式 指道士正式入道時接受符箓的儀式,象征獲得神職資格。不同道派符箓内容各異,通常包含神譜、戒律等。

  3. 新帝登基禮儀 部分朝代(如北周)将道教符籙制度融入登基儀式,如《隋書·經籍志四》載北周帝王“受籙如魏之舊”,屬政治與宗教結合的典型案例。

注:“籙”同“箓”,原指道教秘文,後衍生為受命憑證。該詞在不同曆史階段兼具宗教神秘性與政治權威性雙重屬性。因搜索結果權威性較低,建議查閱《道藏》或《隋書》等原始文獻進一步考證。

别人正在浏覽...

白蘋拔茅傍暨拔山軍比熱財務指标讒喙斥疏當門對戶單一制鐇風表風聽幹掉攻緻觏晤鞲緤拐點冠蓋鼓帆闳衍遑遑華轍誨盜火燭銀花捷嶫莖幹九德拘苛科制侉戲哭嚎鲲雞連山連玺懜懜撇撒纰缦寝默嶔嵌窮踧榮覽聖鐵升幟沈腰深阻水成岩摅意蒐苗蘇杭蘇黃提耳通知書透骨金拖牢洞王魁文昌魚僩雅顯祖揚宗小太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