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皇帝自稱受命于天,接受所謂天賜的符命之書,叫受箓。《詩·大雅·文王序》“ 文王 受命作 周 也” 唐 孔穎達 疏:“伐 崇 ,作 靈臺 ,改正朔,布王號於天下,受籙應《河圖》。”
2.指道家接受符箓。 劉師培 《<文說>序》:“由是 五祖 傳燈, 靈素 受籙,師承所在,罔敢或遺,可謂文章之桎梏矣。”
3.謂新皇帝登基按道家的儀式接受符箓。《隋書·經籍志四》:“後 周 承 魏 ,崇奉道法,每帝受籙,如 魏 之舊。”
“受籙”是道教中的重要儀式,也涉及古代帝王的政治象征,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
帝王受命象征 古代帝王自稱受天命統治,通過接受天賜符書(籙)确立合法性。這種儀式源自谶緯思想,将皇權與神權結合。
道教宗教儀式 指道士正式入道時接受符箓的儀式,象征獲得神職資格。不同道派符箓内容各異,通常包含神譜、戒律等。
新帝登基禮儀 部分朝代(如北周)将道教符籙制度融入登基儀式,如《隋書·經籍志四》載北周帝王“受籙如魏之舊”,屬政治與宗教結合的典型案例。
注:“籙”同“箓”,原指道教秘文,後衍生為受命憑證。該詞在不同曆史階段兼具宗教神秘性與政治權威性雙重屬性。因搜索結果權威性較低,建議查閱《道藏》或《隋書》等原始文獻進一步考證。
受籙(shòu lù)是一個古老而神秘的詞彙,源自中國古代,具有多種意義和用法。
“受”字,是由“又”部和“口”部構成,總共包含5個筆畫;而“籙”字,是由“竹”部和“虍”部構成,總共包含20個筆畫。
“受籙”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和《禮記》中,作為一種古代神秘儀式的代稱。它通常與古代領導階層的權力和神聖力量相聯繫。
在繁體字中,受籙的寫法是「受籙」。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是不穩定和多樣的。關于“受籙”一詞的古代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但基本的意義是相似的。
1. 他經曆了一場莊嚴的受籙儀式,成為部落的新首領。
2. 據史書記載,受籙的儀式極其莊重和神秘。
受命、受職、受衆
接受、承受、領受
拒絕、推卻、排斥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