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 以來對師門的稱呼。 唐 李商隱 《為舉人上翰林蕭侍郎啟》:“倘蒙猶枉鉛華,更施丹雘,俾其恩地不在他門。” 馮浩 箋注:“ 唐 人稱師門為恩地。” 宋 孫光憲 《北夢瑣言》卷三:“初除京兆府參軍,恩地即 杜相 審權 也。” 宋 嶽珂 《桯史·陳了翁始末》:“上臨朝謂 文肅 曰:‘ 瓘 如此報恩地耶!’”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兵部·武弁報恩》:“ 錢寧 罪惡,死不足贖,亦能不負恩地,曲報知己。”
“恩地”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以下為綜合解釋:
一、基本成語含義
指恩情深厚或值得感激的地方。由“恩”(恩惠)和“地”(處所)組合而成,常用于表達對施恩之地的感念,例如:“此城乃我家族發迹之恩地,永不敢忘。”
二、曆史用法
唐代起作為對師門的尊稱。如李商隱《為舉人上翰林蕭侍郎啟》中“俾其恩地不在他門”,宋代《北夢瑣言》記載官員稱恩師為“恩地”,體現古代尊師傳統。
三、現代延伸
四、使用場景
若需進一步探究古籍用例或文化背景,可參考《全唐文》等文獻。
《恩地》一詞的意思是感激和感恩之地。它結合了“恩”和“地”兩個字,表示了對某個地方或事物所給予的恩典和感激之情。
《恩地》的拆分部首為“心”和“土”,分别代表情感和地方。其中,“心”的筆畫數為4,代表感情;“土”的筆畫數為3,代表土地。
《恩地》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發展的初期。這個詞的繁體字是「恩地」,由于隨着時間的推移和地域的差異,一些地方可能有不同的發音和寫法。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是有一定差異的。雖然《恩地》這個詞的基本形狀沒有發生變化,但是一些筆畫的書寫方式可能有所不同。
1. 我永遠感激這片恩地,它給予我無私的關愛和幫助。
2. 這個村莊是我出生并長大的恩地,我會永遠銘記在心。
3. 在這個富饒的恩地,人們過上了幸福美滿的生活。
恩人、恩情、恩典、感恩、土地、人地關系、情感等。
感激之地、恩澤之地、恩賜之地等。
仇地、怨地、冷漠之地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