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往不咎的意思、既往不咎的詳細解釋
既往不咎的解釋
[let bygones be bygones;do not censure sb. for his past misdeeds;do not go into past misdeeds] 不追究已經過去的錯誤
既往不咎,立功贖罪
詳細解釋
對過去的過錯不再責難追究。《論語·八佾》:“成事不説,遂事不諫,既往不咎。”《三國志·魏志·曹爽傳》“皆伏誅,夷三族” 裴松之 注引 三國 魏 魚豢 《魏略》:“畢軌前失,既往不咎,但恐是後難可以再。”《東周列國志》第三五回:“如期回者,仍復舊職,既往不咎。”如:對你的悔改表現,我很歡迎。我們既往不咎吧。
詞語分解
- 既往的解釋 ∶以前既往之事 ∶指已經過去的事情既往不究詳細解釋.以往;過去。《書·太甲中》:“既往背師保之訓,弗克於厥初,尚賴匡救之德,圖惟厥終。” 晉 左思 《魏都賦》:“揆既往之前迹,即将來之後轍。” 宋
- 咎的解釋 咎 ù 過失,罪過:咎戾。負咎。以彰其咎。 怪罪,處分:既往不咎。咎由自取(遭受責備、懲處或禍害是自己造成的)。 災禍:休咎(吉兇)。 怨仇:與臣有咎。 筆畫數:; 部首:口;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既往不咎”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1. 詞義解析
- 既往:指“已經過去的事”或“過去的錯誤”。
- 咎:意為“責怪”“追究責任”。
- 整體含義:對過去的錯誤或過失不再責備或追究責任,強調以寬容的态度對待過往。
2. 出處與典故
源自《論語·八佾》。原文為:
“成事不說,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意為:已完成的事不必再議論,已實現的事不必再規勸,已過去的錯誤不必再責備)。
3. 語法與用法
- 語法結構:主謂式,可作謂語、定語。
- 感情色彩:中性詞,常用于勸誡他人寬容或表達不再追究的立場。
- 例句:
“既然他已認錯,我們就既往不咎,給他改過的機會。”。
4. 哲學内涵
- 寬容與豁達:體現處理人際矛盾時的智慧,通過放下過去恩怨促進和諧。
- 面向未來:鼓勵從過去的錯誤中解脫,關注當下的改進與發展。
5. 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不咎既往、寬大為懷。
- 反義詞:睚眦必報、秋後算賬、賞罰分明。
“既往不咎”既是一種處世哲學,也是語言中的實用表達,適用于化解矛盾、緩和關系的場景。如需更深入的曆史用例,可參考《論語》原文或權威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既往不咎是一個成語,意思是不追究過去的過錯或錯誤。它由三個字組成:既(jì)、往(wǎng)、不(bù)、咎(jiù)。下面我會分别解釋這些字的部首和筆畫以及相關的知識。
首先是“既”字,它的部首是日(rì),屬于左右結構,總共有五畫。接下來是“往”字,它的部首是彳(chì),屬于左右結構,總共有八畫。然後是“不”字,它的部首是一丨(yī gǔn),屬于豎撇結構,總共有四畫。最後是“咎”字,它的部首是口(kǒu),屬于獨體字,總共有八畫。
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尚書》中的《大禹谟》:“夫以既不念、昔者罪人,而昧于害茲,是故法倚于情。”也就是說,它強調了過去的錯誤和過錯不應該成為懲罰和責備的理由。
在繁體字中,“既往不咎”可以寫作“既往不咎”。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中,與現代相比,可能有一些字形的差異。
讓我給你舉一個例句來說明這個成語的用法。比如說,你犯了一個錯誤,但如果你能夠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并盡力彌補,你的上司可能會說:“既往不咎,隻要你從中吸取教訓就好。”
和“既往不咎”意思相近的成語有“寬以待人”和“寬以待己”,它們都強調了寬容和原諒的态度。而相反的成語則是“埋怨不已”和“追根究底”,它們強調了追究和責怪的意味。
希望我給出了你所需要的直接回答。如果還有其他問題,歡迎繼續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