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國名。在 南海 一帶。國中之人善爬竿之技。《文選·張衡<西京賦>》:“非 都盧 之輕趫,孰能超而究升。” 李善 注:“《漢書》曰:自 合浦 南有 都盧國 。《太康地志》曰: 都盧國 ,其人善緣高。” 晉 傅玄 《正都賦》:“ 都盧 迅足,緣脩竿而上下。”
(2).借指 都盧國 人。 唐 元稹 《再酬複言》詩:“顧我小才同培塿,知君險鬭敵 都盧 。”
(3).古代雜技名。今之爬竿戲。《漢書·西域傳贊》:“﹝ 武帝 ﹞作《巴俞》都盧、海中《碭極》、漫衍魚龍、角抵之戲以觀視之。” 顔師古 注:“ 晉灼 曰:‘ 都盧 ,國名也。’ 李奇 曰:‘ 都盧 ,體輕善緣者也。’” 清 陶炜 《課業馀談·樂》:“都盧,緣高戲也。 都盧 ,國名,其人體輕而善緣也。” 清 丘逢甲 《書事疊前韻》之四:“都盧場闢萬人觀,民力東南近已殫。”
(4).微笑貌。 清 錢謙益 《宋玉叔<安雅堂集>序》:“羣兒論雹為珠,論珠為雹,喧呶聒耳,都盧一笑而已。” 清 錢謙益 《尹孔昭墓志銘》:“間有妨難,都盧一笑而已。”
(5).統統。 唐 張鷟 《遊仙窟》:“五嫂曰:‘ 張郎 太貪生,一箭射兩垜。’十娘則謂曰:‘遮三不得一,覓兩都盧失。’” 唐 白居易 《贈鄰裡往還》詩:“骨肉都盧無十口,糧儲依約有三年。” 宋 賀鑄 《送周開祖出守鄱陽》詩:“ 鄱陽 不乏江山助,高興都盧屬 謝公 。”
“都盧”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和文獻來源進行理解。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資料的詳細解釋:
成語含義(團結精神)
基本指人們在困境中互相勉勵、共同奮鬥的精神,源自古代傳說。相傳“都盧城”的居民面對外敵時團結抵抗,後以此象征集體協作與共渡難關的意志。
古國名與地域文化
曆史上“都盧”是南海一帶的古國名,該國以擅長爬竿雜技著稱。漢代文獻如《漢書·西域傳》及張衡《西京賦》均提及此國,稱其民“體輕善緣”。
雜技表演名稱
漢代将“都盧”作為雜技的代稱,特指爬竿類表演。漢武帝時期将其納入宮廷百戲,後發展為民間常見的技藝,亦稱“都盧伎”。
副詞用法(古漢語)
在佛教典籍等古文獻中,“都盧”作範圍副詞,表示“全部”“統統”,如《般若道行品經》中的用例。
其他引申義
建議:若需深入考證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漢書》《文選》及唐代詩歌注解。部分冷門釋義(如“微笑貌”)多見于特定文學作品,需結合上下文分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