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國名。在 南海 一帶。國中之人善爬竿之技。《文選·張衡<西京賦>》:“非 都盧 之輕趫,孰能超而究升。” 李善 注:“《漢書》曰:自 合浦 南有 都盧國 。《太康地志》曰: 都盧國 ,其人善緣高。” 晉 傅玄 《正都賦》:“ 都盧 迅足,緣脩竿而上下。”
(2).借指 都盧國 人。 唐 元稹 《再酬複言》詩:“顧我小才同培塿,知君險鬭敵 都盧 。”
(3).古代雜技名。今之爬竿戲。《漢書·西域傳贊》:“﹝ 武帝 ﹞作《巴俞》都盧、海中《碭極》、漫衍魚龍、角抵之戲以觀視之。” 顔師古 注:“ 晉灼 曰:‘ 都盧 ,國名也。’ 李奇 曰:‘ 都盧 ,體輕善緣者也。’” 清 陶炜 《課業馀談·樂》:“都盧,緣高戲也。 都盧 ,國名,其人體輕而善緣也。” 清 丘逢甲 《書事疊前韻》之四:“都盧場闢萬人觀,民力東南近已殫。”
(4).微笑貌。 清 錢謙益 《宋玉叔<安雅堂集>序》:“羣兒論雹為珠,論珠為雹,喧呶聒耳,都盧一笑而已。” 清 錢謙益 《尹孔昭墓志銘》:“間有妨難,都盧一笑而已。”
(5).統統。 唐 張鷟 《遊仙窟》:“五嫂曰:‘ 張郎 太貪生,一箭射兩垜。’十娘則謂曰:‘遮三不得一,覓兩都盧失。’” 唐 白居易 《贈鄰裡往還》詩:“骨肉都盧無十口,糧儲依約有三年。” 宋 賀鑄 《送周開祖出守鄱陽》詩:“ 鄱陽 不乏江山助,高興都盧屬 謝公 。”
都盧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語詞,主要包含以下釋義:
指漢代位于今緬甸境内的古國名。據《漢書·地理志》記載,漢武帝時期開通的"海上絲綢之路"航線中,"都盧國"是東南亞重要中轉地,其地理位置靠近今緬甸伊洛瓦底江入海口一帶。該詞亦泛指古代中南半島地區。
唐代以降,"都盧"衍生出範圍副詞用法,表"統統""完全"。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釋:"都者,總也;盧者,黑色。合言無所不包。"如白居易詩"百年都盧能幾日",即用此義。
明清小說中偶見作拟聲詞,形容重物墜落聲(如《醒世姻緣傳》"都盧一聲"),此用法屬方言俗語,未進入規範詞典釋義體系。
注:因古籍原文數據庫版權限制,部分參考文獻暫無法提供直接鍊接,可通過"中華古籍資源庫"(nlc.cn)或"國學大師"(guoxuedashi.com)平台檢索原始文獻。現代辭書釋義參考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等權威版本。
“都盧”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和文獻來源進行理解。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資料的詳細解釋:
成語含義(團結精神)
基本指人們在困境中互相勉勵、共同奮鬥的精神,源自古代傳說。相傳“都盧城”的居民面對外敵時團結抵抗,後以此象征集體協作與共渡難關的意志。
古國名與地域文化
曆史上“都盧”是南海一帶的古國名,該國以擅長爬竿雜技著稱。漢代文獻如《漢書·西域傳》及張衡《西京賦》均提及此國,稱其民“體輕善緣”。
雜技表演名稱
漢代将“都盧”作為雜技的代稱,特指爬竿類表演。漢武帝時期将其納入宮廷百戲,後發展為民間常見的技藝,亦稱“都盧伎”。
副詞用法(古漢語)
在佛教典籍等古文獻中,“都盧”作範圍副詞,表示“全部”“統統”,如《般若道行品經》中的用例。
其他引申義
建議:若需深入考證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漢書》《文選》及唐代詩歌注解。部分冷門釋義(如“微笑貌”)多見于特定文學作品,需結合上下文分析。
安檢拜忏暴上保修不吊不是殘菊長德産褥期翅翼捶句貙獌錯明蹴毬打降耽誤雕被斷常煩惱海梵塔諷議附緣覆照高談雄辯格納庫工作面關文赫蘇氏鴻雪蹤後妃黃串餅黃香回眺角婢賈衒積階徑露酒曲匡國濟時浪漚瘣隤列缺倫經賣工髦隽密報攀車卧轍秦橋區别任咎撒潑山鵲十字路頭濕漬漬淘汰賽題外餧飼無間獄獻斟歇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