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代電子計算機的意思、第二代電子計算機的詳細解釋
第二代電子計算機的解釋
采用晶體管制造的電子計算機。國外第二代電子計算機的生存期大約是1957-1964年。其軟件開始使用面向過程的程式設計語言,如fortran、algol等。中國第一台晶體管計算機于1967年制成,運算速度為每秒五萬次。
詞語分解
- 第二的解釋 詳細解釋複姓。見《通志·氏族四》。
- 計算機的解釋 接收、處理和提供數據的一種裝置,通常由輸入輸出設備、存儲器、運算和邏輯部件以及控制器組成,有模拟式、數字式及混合式三種類型詳細解釋能進行數學運算的機器。有的用機械裝置制成,如手搖計算機;有的用電子元
專業解析
由于未搜索到相關權威詞典或學術網頁,我無法提供帶有引用鍊接的漢語詞典定義。根據計算機發展史知識,第二代電子計算機的核心定義如下:
第二代電子計算機指20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期,以晶體管作為核心邏輯元件的計算機系統。其核心特征包括:
- 晶體管替代電子管:采用半導體晶體管取代第一代計算機的真空管,實現體積縮小、功耗降低和可靠性提升;
- 磁芯存儲器應用:主存儲器普遍使用磁芯技術,提升存取速度和存儲密度;
- 高級語言發展:FORTRAN、COBOL等編程語言的出現推動軟件生态發展;
- 批處理與多道程式:操作系統初步形成,支持任務自動調度。
(注:因未檢索到可引用的詞典來源,以上表述基于計算機通識知識。建議補充《計算機發展史》《中國大百科全書》等權威文獻定義以滿足要求。)
網絡擴展解釋
第二代電子計算機是指采用晶體管作為核心電子元件的計算機,其發展時間主要集中在1957年至1964年(國外),标志着計算機技術從電子管時代向更高效、穩定的方向演進。以下是詳細解釋:
1.核心元件與技術進步
- 晶體管取代了第一代計算機的電子管,具有體積小、重量輕、壽命長、功耗低、發熱少等優勢。這一改進顯著提升了計算機的運算速度和可靠性,同時降低了維護成本。
- 晶體管的功能包括信號放大、開關控制等,其半導體特性為後續集成電路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2.軟件與編程語言
- 第二代計算機開始使用面向過程的程式設計語言,如FORTRAN和ALGOL,簡化了編程複雜度。盡管此時的語言仍以“面向機器”為主,但已為後續高級語言(如COBOL)的普及鋪平了道路。
3.國内外發展情況
- 國外:第二代計算機的典型代表包括IBM 7000系列,運算速度可達每秒數十萬次。
- 中國:1967年成功研制第一台晶體管計算機,運算速度為每秒五萬次,标志着國内計算機技術的重要突破。
4.曆史意義與局限性
- 意義:晶體管的應用使計算機從科研專用轉向商業和工業領域,推動了計算機的小型化和普及化。
- 局限性:仍需依賴分立元件組裝,未實現集成電路的高度集成,為第三代計算機(集成電路時代)留下發展空間。
總結來看,第二代電子計算機是計算機技術承前啟後的關鍵階段,其硬件革新和軟件探索為現代計算機奠定了基礎。
别人正在浏覽...
安言卑濕冰衿嬖妾蟬匷朝廷趁早船長春風和氣春畬琮玺大戈壁打花臉大辣酥刀柄倒貼答腔斷塊山二端肥滿伏竄鋼索宮屋觀志古槎貴卿虹蝀驩嘩驚魂未定近晩迥秀積識狂劣烈壯領盤兒陵司沒心腸門面命薄棄暗投明騎督稔稔膩膩宂食入暮乳臭未幹上嗣身工石鏡屍蠟梳攏順局遂爾速祿飒拉淘壞圖表望風承旨頑魯文旄相搏懈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