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代電子計算機的意思、第二代電子計算機的詳細解釋
第二代電子計算機的解釋
采用晶體管制造的電子計算機。國外第二代電子計算機的生存期大約是1957-1964年。其軟件開始使用面向過程的程式設計語言,如fortran、algol等。中國第一台晶體管計算機于1967年制成,運算速度為每秒五萬次。
詞語分解
- 第二的解釋 詳細解釋複姓。見《通志·氏族四》。
- 計算機的解釋 接收、處理和提供數據的一種裝置,通常由輸入輸出設備、存儲器、運算和邏輯部件以及控制器組成,有模拟式、數字式及混合式三種類型詳細解釋能進行數學運算的機器。有的用機械裝置制成,如手搖計算機;有的用電子元
網絡擴展解釋
第二代電子計算機是指采用晶體管作為核心電子元件的計算機,其發展時間主要集中在1957年至1964年(國外),标志着計算機技術從電子管時代向更高效、穩定的方向演進。以下是詳細解釋:
1.核心元件與技術進步
- 晶體管取代了第一代計算機的電子管,具有體積小、重量輕、壽命長、功耗低、發熱少等優勢。這一改進顯著提升了計算機的運算速度和可靠性,同時降低了維護成本。
- 晶體管的功能包括信號放大、開關控制等,其半導體特性為後續集成電路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2.軟件與編程語言
- 第二代計算機開始使用面向過程的程式設計語言,如FORTRAN和ALGOL,簡化了編程複雜度。盡管此時的語言仍以“面向機器”為主,但已為後續高級語言(如COBOL)的普及鋪平了道路。
3.國内外發展情況
- 國外:第二代計算機的典型代表包括IBM 7000系列,運算速度可達每秒數十萬次。
- 中國:1967年成功研制第一台晶體管計算機,運算速度為每秒五萬次,标志着國内計算機技術的重要突破。
4.曆史意義與局限性
- 意義:晶體管的應用使計算機從科研專用轉向商業和工業領域,推動了計算機的小型化和普及化。
- 局限性:仍需依賴分立元件組裝,未實現集成電路的高度集成,為第三代計算機(集成電路時代)留下發展空間。
總結來看,第二代電子計算機是計算機技術承前啟後的關鍵階段,其硬件革新和軟件探索為現代計算機奠定了基礎。
網絡擴展解釋二
第二代電子計算機
第二代電子計算機指的是20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初期出現的一類電子計算機。這一代計算機采用了晶體管代替了首代計算機使用的電子管,具備更高的速度和可靠性。
拆分部首和筆畫
第二代電子計算機可以拆分為三個部首,分别是“⺆”、“⻌”和“⺼”。它共有14畫。
來源
第二代電子計算機的詞彙來源于中文漢字和科技領域的術語。它将電子計算機按照代數進行劃分,以便于描述不同時期電子計算機技術的發展。
繁體
第二代電子計算機的繁體字為「第二代電子計算機」。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漢字寫法中的第二代電子計算機可能會有所不同,根據古代字典的記載,其中的部首和筆畫可能會有細微的差别。
例句
第二代電子計算機的出現使計算速度大大提高,并且使得計算機技術逐漸應用于各個領域。
組詞
計算機、電子、代數、技術、發展、科學
近義詞
晶體管計算機、二代電腦
反義詞
第一代電子計算機、現代計算機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