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奉道教者每于庚申日通宵靜坐不眠,謂之守庚申。據 南朝 梁 陶弘景 《真诰》卷十載,凡庚申之日,屍鬼競亂,精神躁穢,夫妻不可同席及言語面會,當清齋不寝,屏除欲念,故雲。又見 宋 葉夢得 《避暑錄話》卷下。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玉格》:“七守庚申三屍滅,三守庚申三屍伏。” 唐 程紫霄 《示守庚申衆》詩:“不守庚申亦不疑,此心常與道相依。” 宋 陸遊 《春夕睡覺》詩:“積雨恐侵春甲子,昏燈懶守夜庚申。”
“守庚申”是道教信仰中的一種傳統習俗,其含義和具體内容可綜合以下要點解釋:
源于道教對人體内“三屍神”(又稱三彭、三蟲)的信仰。三屍神居于人體上、中、下三丹田,每逢庚申日(幹支曆法中的第57天,每60天循環一次)會上天向天帝報告人的過失,影響壽命與福報。
通過特定行為阻止三屍神告狀,以保全福壽。主要方式包括:
唐代文獻如《酉陽雜俎》提到“七守庚申三屍滅”,宋代陸遊詩中亦有“昏燈懶守夜庚申”等描述,說明此習俗在古代文人中亦有影響。
亦稱“守三屍”“斬三屍”,戰國時期已有相關記載,漢代緯書進一步系統化。
注:若需完整文獻記載或具體日期推算方法,可參考道教典籍或幹支曆法工具。
《守庚申》一詞是指按照農曆八月申時(中午十一點至下午一點)期間進行特定的守夜活動。這一時段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被認為是邪靈作祟、鬼怪橫行的時候,因此人們會進行各種形式的守夜儀式,以保護自己平安。
《守庚申》一詞的拆分部首是宀(宀字頭)和申(田字底),分别代表了宀頭作為“宀”部和田字底作為“田”部。
根據筆畫的計算,《守庚申》一詞共有11畫。
《守庚申》一詞最早見于古代道教文獻,《太平經》中的“太宗京申真君五月八日寅時應養,鬧市三日,應使樸應位,則終身無邪”。後來逐漸演變成指在農曆八月申時進行守夜儀式的活動。
《守庚申》的繁體字為「守庚申」。
古代有些地方在書寫《守庚申》時,會使用不同的漢字寫法,例如“守庚申”中的“申”字也常被替換為“辰”、“午”等字。
她每年農曆八月申時都會守庚申,希望能夠躲過邪靈的侵擾。
守夜、農曆、儀式、邪靈、侵擾。
守夜、值夜。
放歌歡慶、狂歡。
【别人正在浏覽】